“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今天是第37個教師節,也是“雙減”工作落地後的第一個教師節。

開學十天,不少家長從目之可及的變化中,感受新學期裡的新氣象。孩子放學時間較過去晚了,父母下班來不及接孩子的煩惱減輕不少;曾經,輔導作業這件事,也讓家長焦躁不已,如今,不少孩子的作業在校內得到有效管理,且體育課較過去更多了、社團活動也豐富了……這一切“變化”,讓不少家長感到輕鬆不少,但大家也心知肚明:孩子的獲得感來自於老師們更辛勤的付出。

確實,“雙減”落地後,老師的工作時間更長、節奏更快,更辛苦了。

今年教師節前,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一線教師。他們中,不少人因為自己學生時代老師的影響而心懷感恩,選擇“成為另一個你”走上教師崗位;也有人因為受到從事教師行業家人的耳濡目染,而選擇走上教師崗位,堅守講臺。

面對家長和學生的感恩,他們的共同願望是:當更好的老師,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90後體育教師:每週168節體育課,老師少場地小也能上得豐富有趣

新學年,上海小學生的課程表上,體育課悄然成了“主課”——每天一節體育課,每週還有兩節體育活動課,一週7課時,讓體育課成為排課最多的學科之一。不少上海家長困惑,孩子學校的操場就那麼丁點大,體育老師也沒幾個,這樣的目標該如何完成?

位於市中心的黃浦區海華小學,運動場地“捉襟見肘”,但全校每週的體育課,就有“雷打不動”的168節。如何讓學生們在有限的場地條件下鍛鍊得更帶勁、更過癮?學校體育教研組7位年輕的體育老師為此動足了腦筋。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90後體育老師陸雅菲,就有不少“小技倆”。“就拿跑步來說,我以前上學時,只要跑得直就行了。但按照現在的課標,對於學生的運動速度、密度和強度都有規範的要求,再加上場地有限,所以我就設計了一些小遊戲,讓學生們在玩中跑,儘可能提升對跑步的興趣。”

陸雅菲介紹說,比賽接力跑,她會讓隊員們自行研判對手實力,商量研究出場順序。到了障礙跑環節,學生們還要自己設計賽道、佈置障礙物。去年,這節“邊玩邊跑”的跑步課,被陸雅菲上到了全市體育興趣化教學展示的大舞臺上。

陸雅菲的母校,是與海華小學一牆之隔的盧灣中學。想當年,她每天在盧灣中學的室內體育館苦練排球,並最終考入成都體育學院,大學畢業後回滬成為了一名小學體育老師。沒想到幾年後她又把海華小學排球隊帶到了這個熟悉的體育館裡,有板有眼地當起了他們的教練。

“記得剛工作時,我爸總說,體育老師多輕鬆,一點都不累。”可沒想到,工作五年,陸雅菲的課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白天上體育課,晚上回家還要進行縱向研究、專案化學習,課題申報,常常也會伏案工作到深夜。”

本學期起,海華小學藉助校外資源,在課後服務環節安排了足球、籃球、排球、擊劍、舞龍舞獅、跆拳道、花樣跳繩等多個體育專案。陸雅菲的下班時間,也隨之延續到了五點半以後。“一邊看護著學生,一邊再跟著專業教練多學學,今後在學校裡就發揮更大作用,多教學生一些他們所喜愛的體育活動。”陸雅菲說。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小一新生班主任:開學給家長寫了一封6000字長信

按照教育部最新要求,從本學期開始,小學一年級上學期是入學適應期。有人好奇,帶這樣的一年級班,班主任會不會輕鬆些?全國優秀教師、當了25年班主任的閔行區莘莊鎮小學馮志蘭老師的回答,讓人意想不到:“如果說在五年級還能喘口氣,那到了一年級真是沒有休息的時候。因為很多學生會問‘馮老師,你剛才去哪裡了?我想你能一直在教室裡!’”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開學後這些天,每當下課鈴聲響起,馮志蘭就會往自己教室跑。學生們課間休息、中午吃飯、上體育課,課後服務,她都會拿出手機拍上一段影片。哪怕只是每個人一閃而過,也要把孩子們的成長記錄下來,併發到與家長交流的微信群裡。為了讓孩子們在學校儘快養成良好的習慣,馮志蘭自編了十多首口令操教給他們,從量體溫、上廁所到吃飯、休息,孩子們跟著口令行動,一點也不慌不忙。

教師節到了,孩子們給馮志蘭送到了好多禮物——是他們親手畫下了一幅幅獎狀。在送走了五年級畢業班之後,本學期馮志蘭重回一年級教室,和30多個剛剛踏入小學校園的“小不點”做起了好朋友。“別看他們人小,但其實心很大,班主任老師對他們喜歡和愛,他們都能第一時間感受到。”馮志蘭說,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但感受到的幸福也是其他學科老師不能比的。而這正是她當初立志要做班主任的動力之源。

1996年,馮志蘭從上海市松江師範學校畢業,分配進入徐彙區田林一小。“記得當時校長來接我的時候問,你想教什麼?我毫不猶豫地就回答想教語文,因為當時所有的班主任幾乎都是語文老師。”馮志蘭說,在她上學時,就是班主任的小助手,對於教過她的班主任,自己一直充滿喜愛且心懷感恩,所以早早就在心中種下了當班主任的種子。哪怕是初中畢業時可以考入更好的高中,但馮志蘭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師範,在班主任的道路上一干就是25年。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才幾天功夫,很多學生看不見馮志蘭就會問:“馮老師,你剛才去哪裡了?我想你能一直在教室裡!”可學生們不知道的是,作為特級教師的馮志蘭在給自己班上完課後,常常還要“流動”到20分鐘車程外的馬橋文來外國語小學,為那裡的師生貢獻智慧。

上週日,馮志蘭花了足足2個小時,給全班家長髮去了一封長達6000多字的長信,其中記錄了不少孩子們第一週上學的點點滴滴。與家長保持書信溝通,是馮志蘭做班主任多年的習慣,卻也讓不少新家長為之動容。“謝謝您的用心記錄,讓我們見證孩子的每一步成長。家校之間最基礎的信任,就這樣悄然建立了起來。”一位家長在回信中寫道。

“流動”中的校長:做好“加減法”,讓農村學校生源迴流

“雙減”落地,減的是校外培訓、超前學習的學業負擔和精神負擔,但對學校來說,卻要做不少“加法”,滿足家長和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以及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待。

“加法”如何做?優質師資的流動算是舉措之一。

有153年曆史的唐鎮小學,是浦東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這所原本普通的農村學校,因為三年前,上海市特級校長、浦東新區竹園小學校長婁華英主動“流動”到這裡,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下雨天,婁華英在校門口為孩子們撐傘,送他們進入教學樓

新學期開學首日,婁華英跑遍了竹園小學四個校區和唐鎮小學兩個校區,連午飯也沒顧上吃。做好兩所學校六個校區的“大家長”並非易事。

提升唐小教學質量,婁華英首先規範學校的教學秩序。到唐小的第一年,婁華英就改變了學校的“作息時間表”和“課程表”,並且要求老師把課表貼在教室門口。“包括‘雙減’後要求的小學生每天一節體育課,每週兩次體活課,這些都要在課表中體現出來。”婁華英說,為的就是告訴家長,學校實實在在落實“雙減”要求,透過更合理的安排、更優質的課程逐漸減輕學生的負擔。

優質課程的落地,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婁華英再忙,每週雷打不動聽三節課。流動兩年多,唐鎮小學80多名教師的課她已聽了兩遍,每次課後都會面對面向教師反饋;她遴選30多名“種子教師”,手把手帶他們讀專業書籍、討論學習體會、修改活動方案,有的方案改了幾遍、十幾遍,她依然一字一句地指導,帶領全校教師更新迭代教育理念。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婁華英和孩子們在一起

為學生減負,還要做好學校教育主陣地的“加法”。每天早晨七點,婁華英準時出現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在她的帶領下,全校教師每天自發在7:30前集體到崗,有的老師怕沒帶傘的小學生淋溼,把學生抱到教學樓的走廊下。家長透過校門和圍牆,看到這一幕幕,感動不已。

2019年至今,學校本地生源明顯迴流,更有家長慕名而來在學校附近安家。

“雙減”落地後,學校老師們的工作內容又多了,責任更重了。偶爾,也有年輕教師對婁華英發發牢騷。婁華英從不批評誰,她將心比心地提出“要成為有境界的教師”。但是,細心的老師卻發現,一些重複性的校內工作“瘦身”了,食堂的早餐變得可口了,點滴小事如涓涓細流,消解了老師工作上的小情緒。婁華英也因此成了教師們眼中的“暖心校長”。

空中課堂”裡的名師:幫助更多學生成長,是職業幸福感的來源

為了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從今天起,“空中課堂”全面升級,新增的“名師面對面”欄目正式上線。全市範圍內遴選出的正高階教師、特級教師等透過電視螢幕、線上網路等多種形式,為初二、初三學生解析重難點,答疑解惑。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要知道,“名師面對面”欄目並非將原有的課堂內容搬到網路上、電視上,而是透過教師的智慧,剖析教學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把握知識結構和思想方法。針對學生不會的問題,還要答疑解惑。換言之,教師首先要把初中數學吃透了、嚼碎了,再創新性地梳理一條學習線索,幫助學生儘快理解數學學習內容,掌握初中數學的難點、要點。

暑假的尾巴里接到錄製“名師面對面”欄目的邀請,到9月2日拍攝第一課,留給正高階教師、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數學教師沈潔的時間十分緊張。作為初二數學首位亮相的教師那段時間,沈潔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最忙的時候,她的眼睛已經模糊得看不清楚書上的字。這時,學校數學教研組的年輕教師們,一呼百應,在沈潔的邀請下紛紛加入她的後援團,協助她一起完成課件的製作。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作為一名從教30多年的“老法師”,沈潔深知“雙減”政策落地後,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變得至關重要。她提及,數學課並非只是教會學生多做幾道數學題,而是要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喜愛數學,明白學科的育人價值,提升學科素養。同時,讓理性求真、不畏艱難的精神在學生的心中萌芽、成長。她的做法是,在數學課上,尤為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代數不同於幾何有那麼漫長的歷史,原因是用字母表示數與用符號表示運算這一難關的逾越……期間整整經歷了1200年”“無理數的出現,是數學發展史上第一次危機……”她執教的首堂《名師面對面》課程為《從整式到分式,到二次根式》,課上,沈潔老師將代數的發展歷程向學生娓娓道來。

接到錄製“名師面對面”課程的當天,沈潔86歲的父親被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送到重症監護室搶救。一邊是病重的父親,一邊是要為全市學生上課的重任,沈潔毅然選擇留在上海繼續完成教學任務。”父親也是數學教師,他會體諒和理解我的。作為人民教師,能在課堂上幫助每位學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動情之處,沈潔哽咽地告訴記者,自己從教,也是從小受到父親耳濡目染的影響。在沈潔看來,教師工作的根本,是幫助孩子成長,也是師生共渡的生命歷程,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也由此而來。

堅守講臺25年的思政課教師:瞭解學生的世界,為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同樣是因為一封老師的信,靜安區實驗中學副校長、道德與法治老師徐亭在27年前成為了一名師範生,並踏上了三尺講臺。

“初三那年,我覺得化學老師的課上得非常有意思。在進入高中後就給她寫了一封信,沒想到老師也給我回了信,信裡她不僅解決了我的困惑,還一個勁地鼓勵我。當時我就想,今後自己也要做這樣的老師,能夠讓學生從我身上獲得力量。”徐亭說。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在思政課的三尺講壇從教25年,很多學生都覺得徐亭的課堂有意思。課前,她會在不同年段設計適合學生年齡的新聞播報形式,讓大家說新聞、評新聞、討論社會熱點;課中,諸如《山海情》《我和我的祖國》等一些主流的影視、文藝作品會作為教學情境的一部分出現;課後,她佈置的作業,也常常讓學生們“腦洞大開”。例如,她會讓六年級學生畫一畫自己的夢想和現實。

“很多學生畫出來的夢想都是高的,現實是低的,透過努力,夢想和現實慢慢接近,最終交匯。對他們來說,其實難點不在於有沒有夢想,而是一旦在實現夢想的路上遇到了困難,該如何繼續?當透過努力實現了夢想,又該何去何從?”徐亭說,要讓學生覺得思政課有意思,就要學會做“傾聽者”,多關注學生和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學生所生活的時代不同,對問題的認識就會不同 ,只有關心瞭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徐亭說。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最近,學校實行全員導師制,徐亭也給8位學生當起了導師。但其實這些年,她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許多學生的“良師益友”。“很多人認為,我們做導師有學科優勢,但其實,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不僅要在學科教學中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問題,在做導師的過程中,更需要耐心的傾聽和交流,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當他們遇到困惑時,能夠給予積極可行的建議,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師長的無私、包容之愛。”

作者:王星 張鵬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姜澎 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袁婧攝 部分受訪者提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964 字。

轉載請註明: “雙減”落地後的首個教師節,走進老師,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