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最有人緣的,恐怕就是二龍山上那兩位大佬,魯智深和武松!且這兩人的結局也都很完美,一個坐化成佛,一個成清忠祖師。
更好玩之處還在於,翻遍水滸,你幾乎找不到有誰敢罵武松,哪怕宋江。可偏偏魯智深卻敢。在救史進時,由於武松要先回山搬救兵,引得魯智深大怒道:“都是你這般慢性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家兄弟;你也休去梁山泊報知,看灑家去如何!”
對於魯智深來言,他對江湖好漢的評價,大致分四個等級。
最低的是“不爽利”,這個標籤一給,基本上就證明被魯智深否決,如打虎將李忠!
倒數第二的是“慢性”,這相當於魯智深變相爆粗口了。
被魯智深認可的等級是“好漢”,如史進等。
最高等級是“兄弟”,相當於魯智深把對方當成了知己,最初給了林沖,後來是史進和武松。
因此,當魯智深這句話一出,武松只得閉嘴,明白若再說下去,魯智深就真要翻臉!
這其實就是魯智深和武松的關係,兩人雖非常緊密,甚至不分彼此,但卻以魯智深為主,是大哥。也就是說,整個梁山之上,只有魯智深才能讓武松變得乖一點,其他人你想都別想。
這點還能從兩人排位上可看出,魯智深排第13,武松第14,且行動上也體現得出來。如宋江收降張清時,魯智深和武松負責押糧,張清去偷襲時,“見魯智深擔著禪杖,皂直裰拽扎起,當頭先走”。
結果這時,搞笑的一幕出現了,張清楊手一飛石,爆頭魯智深。武松連忙趕來,救回了魯智深。而張清卻沒有打武松的意思,這是為啥?
一則,張清是為了劫糧。打了魯智深,梁山人馬大亂,他也就得手了。
二則是,武松有防備了。且以武松那反應,老虎快不快?隨便一跳9米遠,武松都能躲過,因此飛石打武松,成功機率太低,不如放他救回魯智深。
三則就是,當時是晚上,有月光,魯智深那光頭和塊頭,是多麼美妙的目標。
但哪料“張清飛石打魯智深,卻不打武松”的這三條推斷,卻在包道乙面前,完全失去了作用。
包道乙,是方臘集團的國師,相當於梁山上的公孫勝那角色。玩得最牛的便是御劍殺人,能用道法控制飛劍。他還有個徒弟也非常有名,叫鄭彪,綽號鄭魔君。
話說在梁山大戰方臘時,包道乙和鄭彪退軍途中,恰好撞出來了魯智深和武松。當時魯智深提著禪杖,率先就撲向了鄭彪,武松則跟著魯智深的後面,也舞著雙戒刀。這一幕幾乎是遭張清偷襲時的翻版,依然是魯智深在前,武松在後。
可哪料隨後趕來的包道乙一瞅,卻二話沒說,念動咒語,那把飛劍從天而降,一下子砍斷了武松的一臂,卻不敢傷魯智深。
這是不是很奇怪?按理說,魯智深目標大,衝在前,此刻也沒有防範,換誰也都會選擇,先幹掉魯智深,因為明顯他是頭領,所謂擒賊先擒王。這也是張清的套路。可包道乙卻反其道行之。這是為什麼?
其一:為了目標服務
《水滸傳》裡,關於魯智深的預言有很多,他師父就給過他兩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遇蠟而執”,也就是說魯智深的終極目標是活捉方臘!
這既是《水滸傳》的設定,也是照顧方臘面子。因為魯智深的原型人物,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郭威,趙匡胤就是奪得人家開創的天下。方臘好歹也是牛人,最後稱帝了,作為對等,自然要被更牛逼人物的打敗,所以魯智深活捉方臘,也是對方臘的認可。
同時,由於智真長老是水滸高人,提前劇透,則代表著天意。包道乙是有道法的人,豈敢違背,所以他不敢傷魯智深。
總之說來說去,無論從水滸情節發展需要,還是歷史原型人物,和水滸內的宗旨邏輯,都是為了目標服務。包道乙,再牛也不敢動“帶表上天意志”的魯智深。
其二:魯智深的主角光環
武松雖有“武十回”,號稱水滸主角之一,但自從遇到魯智深後就淪為了配角。這是為何?
不是武松在武功上不如魯智深,也不是光彩被魯智深壓住了。最關鍵的原因便是,魯智深更正面和積極。而在武松身上,總帶著一股子邪氣,或說殺氣太重!
所以當魯智深和武松,先後衝向鄭魔君時,武松身上的這股殺氣,更嚇人和直觀。包道乙是玩道術的,對這種殺氣也好,魔氣也罷,是非常敏感的,因此這才選擇飛劍砍武松。
魯智深雖性格急躁,卻是佛門子弟,有慧根。自有佛祖保佑!啥叫佛祖保佑?就是主角光環!
再說明白說就是,魯智深是最乾淨的梁山好漢,甚至還是唯一的!從未欺天滅地,更不濫殺無辜,一生光明磊落,處處懲惡揚善,猶如佛門金剛一樣,因此被保佑。這也代表著《水滸傳》對魯智深的讚美和尊崇!
武松由於殺戮氣太重,所以必須要放下屠刀,因此飛劍砍斷武松一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