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秦朝,大家都不陌生,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而秦始皇更是居功甚偉。
當然秦國能夠統一六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眾武將、名臣的幫助,比如秦國的四大名將白起、王翦等人。
只相對於白起而言,王翦的名將之路更為平穩,年少時期王翦就被秦王嬴政賞識,最終成為嬴政的“左膀右臂”,而自知朝廷詭變無常的王翦也是趁機隱退,為後世子孫尋出路。
而我們所熟知的大將白起就比較慘了,下場竟是被秦王賜劍自刎。
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秦國名將中結局最為美滿的王翦吧。
王翦的成名之路
說到王翦,人們的讚美之詞就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杜牧,“周有姜太公,秦有王翦”。
司馬遷,“王氏。蒙氏功為多”。
還有人認為如果沒有王翦,那秦朝的大一統事業也不會這麼快成功,可以說王翦的功績就是大秦統一的基礎。
那王翦究竟是做了什麼,被秦始皇這麼賞識。
首先,王翦能成為戰國著名的軍事家,與他的學習和教育是分不開的。
年少時期,王翦就對軍事十分感興趣,於是熟讀兵書,奮力學習,終於在軍事上頗有心得。
而後經人舉薦,王翦來到了嬴政身邊任職。
秦國吞併六國正值用人之際,王翦就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據資料記載,六國裡面,除了韓國以外,其他五國的滅亡幾乎都與王翦有關係。
公元前229年,在秦始皇的命令下,王翦與秦將楊端共同率兵進攻趙國,可惜遇到了趙國能將李牧,雙方一時之間僵持不下,竟糾纏了一年多的時間,不過好在秦軍訓練有素,早有準備,在這場拉鋸戰中,秦國終於獲得勝利,王翦等人攻佔趙國,此後趙國國滅。
除此之外還有王翦最重要的成名之戰,那就是攻滅楚國。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打算攻佔楚國,只是楚國並非等閒之輩,所以要細細謀劃。
於是秦始皇立即召集了所有的謀臣將士,希望他們能夠出謀劃策,共謀伐楚大計。
其中秦名將李信認為,楚國不值得大動干戈,攻楚只要二十萬人足矣。
而老謀深算的王翦反而保守地認為攻楚必須六十萬人。
秦王嬴政自然是喜歡用最少的兵力打最硬的仗,更何況六十萬人幾乎集結了全國所有的兵力,全派出去會有風險,所以秦始皇當場認為王翦老了,不中用了,於是命李信率領二十萬人去伐楚。
而王翦則覺得自己沒了用武之處,當即請辭。
結果帶兵的李信中了楚國的誘敵計,大敗於楚國,結局慘烈。
秦王嬴政知道自己失算,立馬派人去請賦閒在家的王翦,希望王翦能夠出山伐楚。
王翦答應了秦王請求,立即表示自己會出山帶兵攻楚,只是要求秦王能夠給自己多一點的田地、金錢。
時間緊急,秦王嬴政只得馬上答應下來,後來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楚國在六十萬大軍面前潰不成軍,才一年就滅了楚國,而王翦歸來後也被封侯。
經此一役,人人都道王翦老謀深算。
原來,王翦深知秦王會心存疑慮,如果自己手握重兵,秦王肯定會忌憚自己。
所以王翦才會在出征之前多要封賞,以此表示自己的衷心,打消秦王對自己的懷疑。
而後人也因此一戰,認識到了王翦。
隱退的大智慧
王翦作為戰國名將,在歷史上也是善終。
得到秦王豐厚賞賜的王翦並沒有功高震主,或是沾沾自喜,反倒是學會了暫避鋒芒,他主動辭官,迴歸鄉野,守著自己打下的財富。
而相比較肆意衝撞君主的白起,王翦自然是古代歷史中急流勇退的典範人物了。
王翦結局美好,他的後世子孫也得了他的蔭庇。
因為先祖的教導,王翦的子孫少有參與政治的人物,但是也出現了不少名臣能人。
尤其是漢唐時期,出了名的王氏後人幾乎都是王翦的子孫。
比如唐朝時期顯赫的琅琊王氏以及才子王勃等。
可以說王氏的輝煌與先祖王翦的蔭庇是離不開的。
而王翦此人能在功成名就之際急流勇退也是一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