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講過《清平樂》中帥氣的外交官富弼,憑一張嘴與遼朝達成和解,同時約束了西夏。其實,當大多數人都稱讚其才華時,卻不知真正使遼宋化干戈為玉帛的除了他還有遼朝的宰相。
當時遼朝、北宋和西夏都處在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對於宋仁宗來說,與西夏交兵卻遲遲看不到勝利;對於遼興宗來說,藉機割地和親卻連遭拒絕;對於李元昊來說貿易不通,窮的都引起內亂了。
就在這個時候遼朝宰相站出來了,用一頓飯勸說遼興宗放棄了對北宋疆土的趁火打劫,改為和談。這位宰相就是張儉,一個超級勤儉的人,能將一件朝服穿30年而不換。連皇帝都不信,還用偷偷燙洞的方式去試探他,結果很意外!
初遇張儉
張儉出生於官宦世家,十分有才華。公元996年,考中進士第一名,而後一直在地方勤勤懇懇為百姓做實事,獲得一致好評。所以當遼聖宗耶律隆緒到這一代遊獵時,就被雲中節度使當作寶物呈現了出來。在《遼史》中曾記載:
聖宗獵雲時,節度使進曰:“臣境無他產,惟幕僚張儉,一代之寶,願以為獻。”
可能大多數人不知道,在契丹有一則舊例,凡是皇帝所到之處,當地的地方官都要有所貢獻。當然,一般貢獻的都是稀罕物件或地方特產,唯獨這節度使貢獻的是一個人,因此勾起了遼聖宗的好奇心,當天就召見了這位寶物張儉。
當遼聖宗第一次見到儀容舉止質樸無華的張儉時,就對他產生了好感。而後他上奏的三十多件事,更是件件都說到遼聖宗的心坎裡了。自此之後,深得遼聖宗的器重,他的仕途之路更加平順,歷任監察御史、司門外郎清高顯貴之職,號稱明智幹練。短短十幾年,便成為了遼朝的宰相。
身居高位,卻躬行節儉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但張儉卻例外,因為他名利雙收後,仍不改初衷,同家人一起將勤儉節約做到底。他從來都不穿綾羅綢緞,只穿由粗絲織成的絹帛,而且每頓只吃一個菜,每月發放的俸祿除掉家用的,都會拿出去接濟窮人。這樣的日子一堅持就是一輩子,試問世間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所以,在百姓們心中,張儉才是真正的父母官,一代“賢相”。
節儉程度,讓皇帝都忍不住試探究竟
遼聖宗去世後,張儉輔佐太子耶律宗真繼位,是為遼興宗。作為父親留下來的最信任之人,遼興宗自然也是十分依賴倚重,還將其升為太傅,而此時的張儉已經年近70歲。但是遼興宗並沒有遼聖宗節儉,甚至還有些奢靡,所以打心底處是不相信世界上還有像張儉這麼節儉的,這才有了後來的試探之舉。
當時遼朝的冬天十分寒冷,幾乎每個人都會準備三五件華服,而張儉卻依然穿著那身舊袍子,在大臣之中有些鶴立雞群,不免被一些人拿來嘲笑。認為他身為百官之首,不注重儀表,有失宰相的尊嚴。遼興宗也認為再怎麼節儉,也不至於連件像樣的袍子都沒有,甚至懷疑他沽名釣譽。
於是遼興宗就想試探一下張儉是真的節儉還是在作秀,趁聊天的時候,命太監用火夾子在他的衣服後面偷偷燙出一個小洞。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張儉每次面聖都穿的這件衣服,竟穿了一年,依然沒有要換的意思。遼興宗忍不住好奇,就問了張儉。張儉則回答:我穿這件袍子已經三十年了。”此時的遼興宗心存感動,也有些自愧不如,但是作為大臣,形象還是要的,所以就開啟國庫,讓張儉進去挑幾件布料做衣服。張儉也無法拒絕聖意,只好拿了三匹出來,以示謝意。
《遼史》記載:方冬,帝見衣袍弊惡,密令近侍以火夾穿孔記之,屢見不易。帝問其故,儉對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時尚奢靡,故以此微諷喻之。
可見張儉近乎於摳門的節儉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他從國庫拿出來的也是粗布,讓在場的人都大為感動。遼興宗至此也明白了張儉的用意,對自己的鋪張浪費也漸漸地有所收斂。
小結
自古以來,勤儉之人數不勝數,但能如張儉一般嚴以律己,連同家人將節儉做到極致可謂是少之又少。唐朝詩人李商隱曾說過:“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可見歷來有本事的皇帝,皆由勤儉而起,而那些亡國的基本都是登峰造極的亂花錢。只有注重節儉樸樹做人,才不會迷失自己,更不會因誘惑而走向不歸之路,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