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小編的請點一點關注,覺得小編哪裡做的不好的一定要在評論區告訴小編,小編一定會認真聽取的
有時候相遇是一種緣分,一種運氣,有事一種巧合,而您卻剛好遇見了小編我。
不久前,驅車來到距離老家不遠處的通山大畈白泥村一個名叫許家立嘴的地方,拜謁了著名紅軍將領、湘鄂贛省軍區北路指揮部參謀長蕭克允烈士之墓。
白泥村,是一個背靠幕阜山,依旁富水河的小山村,地處鄂贛兩省交界之處的深山之中,一條小河使村子形成環繞半島,四周是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青翠滿目,青山竹林密佈,一條公路從村中間穿過,住地一分南北。村舍錯落有致,百年老屋與新舍相間,平坦的水泥路連線各戶,村子旁邊不遠處的半山腰,便是蕭克允烈士安息之地。
然而,讓人唏噓的是,為了尋找烈士的這座墓葬,蕭克允烈士的胞弟——開國上將蕭克,及其他的親屬,從1934年、1984年、2010年先後三次來這裡尋找,直到80年後的2014年,102歲的蕭克上將已經去世六年,他的兒子蕭星華少將,孫子蕭石英,在當地政府的嚴肅考證,確認所發現的無名冢為著名紅軍將領、革命烈士蕭克允之墓,為此,在村裡立此石碑,以示永久紀念這位革命烈士。
蕭克允,又名武信、克勇,出生在湖南省嘉禾縣小街田村一個清貧的書香門第,他幼年入私塾。蕭克允有3兄弟,哥哥蕭克昌,因為與當地綠林的關係而得罪了地主蕭仁秋,蕭仁秋以勾結土匪為名,把蕭克昌抓進了縣衙,並於當天殺害。大哥的死,他家如同遭了雷轟,都表示要為大哥報仇雪恨。
不久,他蕭克允考入了建國湘軍軍官學校,隨後入了黨,同年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後在1927年隨部參加南昌起義,起義打散之後,他回到老家開展武裝鬥爭,主持中共嘉禾南區支部工作。
1930年任紅十六軍中級指揮員。1931年任湘鄂贛紅軍獨立第二師參謀長,1932年任湘鄂贛紅軍獨立第二師政委,率部參加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1933年初任湘鄂贛省軍區北路(鄂東南蘇區)指揮部參謀長,投入到緊張的反圍剿戰鬥。
1933年春,湘鄂贛省委、省軍區命令紅三師到江西萬載高村集結,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所部兵分兩路參加戰鬥,北路指揮部參謀長蕭克允率部駐紮通山大畈白泥縣蘇區政府。此時,敵人糾集重兵進犯白泥蘇區,紅軍決定在白泥溜沙豬頭山突擊敵人。
豬頭山位於大畈下方、富水河南岸,臨河而立,海拔百餘米。因地勢居高,東望慈口方向的動靜,南窺富水河過往船舶,西瞰大畈鎮,北審白泥及雞口山,像河邊上的一個哨所。它腳下的富水河西經西坑潭、七里衝抵達通山縣城,東經慈口、陽辛街、陽新縣城岀富池口通武漢或九江、南京、上海;往北經白泥、雞口山到黃沙鋪鎮、大幕山、咸寧,往南經富有、橫石潭、沙店過江西或去陽新縣龍港,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紅軍曾在這裡多次與敵人展開爭奪戰。
豬頭山戰鬥打響後, 紅三師組織一支突擊隊,由蕭克允親自帶領攻下碉堡 ,佔領高地掌握了主動權,他身先士卒抱著炸藥包,帶頭突擊,離碉堡五、六十米處,雙腿被飛來的炮彈炸斷。碉堡沒有攻下,但是,敵人懾於紅軍的勇敢,也不敢再進攻白泥蘇區,只好閉門自守,白泥蘇區反“圍剿”取得勝利。
蕭克允受傷後,被戰士們冒死救出,抬回白泥譚家祠堂進行搶救。由於醫療條件有限,加之搶救不夠及時,終因流血過多,於次日壯烈犧牲,為革命流盡了生命最後一滴血。蕭克允犧牲後,師政委主持追悼會,由高階幹部十幾人扶著靈柩,村中老幼為烈士送行,安葬在村邊許家立嘴。
1934年初,蕭克允烈士的弟弟蕭克奉中央之命,率領紅十七師來到通山冷水坪,幫助鄂東南蘇區反“圍剿”,在戰鬥之餘,他聽人說二哥在通山縣大畈白泥蘇區反“圍剿”時犧牲了,被抬回蘇區柳沙安葬,他沒有忘記尋找二哥的墳墓,祭奠自己的胞兄。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由於戰事吃緊,加上具體地址不明,根本沒有辦法尋找到。
時間不緊不慢,又過去了半個世紀,直到50年後的1984年,時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的開國上將蕭克,第二次踏上通山這個自己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這裡既有許多美好回憶,又是他傷心之地——二哥犧牲的地方,要尋訪二哥的墳墓。
與50年前相比,現在的條件優越多了,縣黨史辦這個專業機構的大力配合,可是,遍訪民眾,掘地三尺,小若彈丸的大畈就是找不到柳沙這個地方,將軍只能抱憾而歸,直到2008年102歲遺憾去世。
2010年8月,蕭克將軍去世二年後,他的兒子蕭星華少將、孫子蕭石英受前輩之託,又來到當年烈士戰鬥犧牲的地方,尋找蕭克允烈士之墓。這次終於把尋找的地方找到了眉目,原來,在當年的英烈傳裡,誤將通山誤作通城,一字之差,要尋找一個具體的地方可就難了。
就在蕭克將軍去世六年後的2014年6月,在當地政府的通力配合下,終於找到了烈士墓,這漫長的80年的時間裡,烈士的親屬三次到通山尋找烈士墓,終於圓了烈士和親屬的心願,站在蕭克允烈士墓前, 將軍後人不由得熱淚如雨,無比激動,以告慰將軍兄弟在天之英靈。
青山處處埋忠骨 英烈無名亦長存,那些為了民族獨立、國家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奉獻、犧牲的英烈。青山處處,赤子忱忱,蒼松常青,英烈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