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熲(?-607年),隋文帝朝尚書右僕射。字玄昭,又名敏。可能與北齊同宗,是漢化了的鮮卑人。父高賓,曾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僚佐。高顆輔佐帝楊堅取得政權,對楊氏忠心耿耿,任勞任怨。但隋煬帝楊廣即位不久,他以不尊等罪名被殺。
楊堅做了北周宰相後,總攬朝政,權傾內外。許多人都追隨他,能文能武的高熲就是其中之一。高熲曾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家客,楊堅娶了獨孤信的女兒後與高熲的關係更是非比尋常。
高熲從小聰明能幹,17歲開始做官,參與平定北齊的戰爭,立過戰功,受過爵賞。楊堅在密謀取代北周帝位之前邀高熲幫助自己,高熲欣然同意,於是入相府擔任司錄。楊堅遭到北周部分統治者的激烈反對,尉遲迥首先舉兵反叛。高熲自告奮勇要求平叛,楊堅同意。
高熲到達軍中,高熲派大將宇文忻突然向旁觀的人群放箭,人群頓時大亂,宇文忻乘機大呼:“敵人被打敗了!於是尉遲迥大軍受到逃散人群的衝擊隊伍大亂,高熲、宇文忻等揮軍乘勢攻人鄴城,大敗尉遲迥。
隋開皇元年(581年),楊堅登上皇位,稱隋文帝,正式建立隋王朝。高任尚書左僕射兼納言(宰相)。他與蘇威協力同心輔佐隋文帝,故而數年之內,天下安定。
隋朝建國之初,在隋文帝的支援下,高熲、蘇威等(對北周遺留下的舊有政治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重新修訂北周的法律。他們所和當樂業目以縣哪短的“菜所們。他們認為,稅賦過重是北周的一大弊政,提出減稅的主張;同時請文帝下詔檢查戶口,以防止偷漏賦稅。高熲又提出“輸籍法”,凡民間記其數於籍賬,使州縣長吏不得隨意增加減少。此外,為了加強對北方強族突厥的防禦,高顏還主持興建了新都大興城。由於隋朝建國不久,事務繁忙,高熲工作得十分勤懇。退朝以後,池常將一個本子置於臥榻之側,想起什麼就記在上面,以便天明以後辦理。
隋朝建立之後,鞏固邊防、南平陳朝是當務之急。高熲在平陳方面,他起了重大作用。開皇元年,文帝根據高熲的推薦,派賀若弻為吳州總管鎮廣陵,以韓虎為廬州總管鎮廬江,要他們籌劃平陳之事。第二年,以高為總指揮,發兵南征。兵出之後,陳宣帝死訊傳到,高熲以“禮不伐喪”為理由停止進攻,班師回朝。透過這次試探性的攻擊,高顆提出了一系列滅陳的方略:首先是優待俘虜,以瓦解陳軍士氣;二是實施麻痺戰術,不斷派兵在江邊演習,陳軍習以為常,定會大意;三是削弱陳朝國力,每到陳朝的收穫季節,就出兵騷擾,並派人深入江南,放火焚燒陳朝儲備。楊堅按照高題的設想去做,果然收到很理想的效果。
開皇九年(59年),楊堅派晉王楊廣為總指揮,分三路大軍大舉進攻陳朝。而這時高熲是晉王府長史,掌握著實際的指揮權。他又經常派兵緣江狩獵,人馬喧囂,如此反覆,也使江南陳軍麻痺起來。結果賀若弼由廣陵渡過長江,陳軍還不知道。與此同時,另一支軍隊在韓擒虎的率領下也渡江到了採石。賀若弼渡江後俘虜陳軍六千人,全部予以釋放,發給糧食,並將隋朝詔書交給他們帶著,要他們宣傳隋朝伐陳的政策。結果,隋軍所向無敵,紛紛降附。隋軍迅速攻入建康,抓到了陳末帝陳叔寶,陳朝滅亡,隋朝大體統了全中國
高熲在平陳之役中功不可沒,所以在一次宴會上,文帝說:“高平定了江南,虞慶則使突降服,可以說是功助卓著啊!“
到開皇末年,高熲開始失。文帝皇后獨孤氏雖不失為女中豪傑,然而她特別妒忌,不準皇帝接觸後宮的妃。誰知楊堅偏偏喜歡上了一位宮女,獨孤氏對此氣憤極了,乘文帝上朝將那位宮女殺死。文帝得知大發雷霆,高熲勸道:“皇上您怎麼能夠因為一個婦人而輕易地丟開天下呢!”不料,這句話卻埋下了禍根。高短本是獨孤氏的家客,獨孤氏與他一直來往密切,可是自從他說獨孤氏是,“一個婦女”之後,她就懷恨在心,不與他來往了。
高熲與太子楊勇是兒女親家,楊勇由於喜好侈華、親近女色而漸失父母寵愛是文帝與皇后都漸漸產生了廢立太子的意向。楊堅在向高徵求意見時,高以“長幼有序”相勸,楊堅則認為高穎是為謀己利,有意袒護親家。又有一次,隋文帝要挑選東宮的衛士作自己的衛土,高熲以為不應這麼做,文帝的不滿立刻溢於言表。高的夫人去世後,文帝夫婦打算幫他再娶一位。誰知高熲卻婉言謝絕說我現在已老,退朝以後,只是坐在書齋裡讀讀佛經罷了。
開皇十八年(597年),文帝欲出討遼東,高熲堅決不同意,但文帝堅持己見並派高熲任事實上的主帥,高熲只好服從。結果因為疾疫流行,軍隊人馬十之八九病死,無功而返。這件事本來沒有什麼好挑剔的,可是獨孤皇后卻節外生枝,在文帝面前中傷高潁,說什麼“高熲根本就不願意去,你強迫他去了,我就知道準是無功而還”。這次統軍主帥名義上是漢王楊諒,高熲則掌握實際指揮權。高為人直,自覺責任重大,常常以大局為重不避嫌疑,對於楊諒的意見也多不採納。恨透了他,返京後在皇后面前告狀說:“兒萬幸沒有被高熲殺掉。”對於這些事情,文帝既不調查,也不分析,便信以為真,對高熲更加憤憤不平。
不久,高熲被免為平民。高熲胸襟豁達,雖屢遭不幸,亦處之泰然,降為平後不但不怨恨,反而感到高興。此後沒有幾年文帝駕崩,煬帝即位。煬帝啟用高為太常卿。高熲對煬帝也是克盡臣道,看見有不正確的地方,就直言不諱。這很快就招致煬帝對他的仇恨。大業三年(07年),高熲以誹謗朝政罪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