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操不完的心,如果說最讓國人操心的事情,莫過於孩子的學習了,有人說,多數中國人沒有信仰,靈魂無處安放,所以就把它寄託在孩子身上,所以就有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
但是,培養孩子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把孩子培養成才,是一個偉大的事業,這個過程,多數家長沒有經驗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結果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有的孩子,小學、初中優秀,高中優秀,順利考上名牌大學,這樣的孩子,讓家長少操心,是非常幸福的;也有的孩子,從小就成績不好,家裡雞飛狗跳,家長操碎了心,卻依然毫無效果;有的孩子,小學、初中成績平平,高中開始高歌猛進,跟變了個人似的,家長驚奇又驚喜;還有的孩子,小學、初中是學霸,高中變學渣,家長焦慮,全家都感覺不好了。
那麼,學習到底有沒有規律可循?有沒有什麼經驗教訓可以借鑑?站在高中的角度看孩子學習,確實是有經驗可循的。
第一,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
要想找到學習的規律,我們先來看看不同階段對於學生的要求,這裡做一個通俗的比喻:
小學階段,老師上課教學生擀皮,課後作業就是擀皮,考試就考如何擀皮;
初中階段,老師上課教學生擀皮,課後作業卻是拌餡,考試考如何包餃子;
高中階段,老師上課教學生包餃子,課後作業卻是包包子,考試考如何烙餡餅。
透過這個比喻,大家應該看出,不同階段,對於學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而且是層層提高的,越往高年級,對於孩子的能力要求就越高,但是知識是提升能力的基礎,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後面提升能力也是空談,但是如果只有知識,不注重培養孩子能力,到了初二、初三或者高中,成績就會開始下滑,甚至是一落千丈,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小學學霸,到了初中、高中就變得平庸的原因。
第二,小學和初中的學習模式:努力+智商
由於各階段的要求不一樣,所以,小學和初中的成績,有時候還是有一定的“欺騙性”的, 在小學和初中,學習的刻苦程度,高於智商的要求,所以小學和初中階段,是女生的天下。
這裡倒不是說女生的智商比男生低,而是女生比男生懂事更早,成熟更早,更加刻苦。實際上,從幼兒園甚至還早,就能考出女孩比男孩早熟,當男孩不懂事的時候,女孩已經懂得照顧男孩了,有研究表明,男孩的發育,一般比女孩晚2年左右,進入青春期的時間,也比女孩晚2年左右。
整體而言,除了個別“老實巴交”的男孩成績不錯外,多數男孩的成績都比不過女孩,因為男孩更加頑皮,頑皮的男孩,往往給大家留下這麼一個印象“很聰明,就是不幹”。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但是,這也說明相比智商而言,努力在小學和初中,更加重要,只要不存在智商問題,透過努力的訓練,成績都不會很差。
第三,高中的學習模式:智商+努力
到了高中,你會發現,不努力不行,只努力也不行,會學比學會更重要,那些死學硬背的同學,雖然非常努力,但是成績一天不如一天,有人把這歸結為“智商不行”。
其實,多數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從小形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有的學生喜歡動腦學習, 表面上看起來可能並不努力,其實並不是不學習,只是他們更善於思考,所以往往被標上“聰明”的標籤,這類學生,往往比較貪玩,用腦學習,是為了節省更多時間去玩,有時候為了顯示自己聰明,故意表現出不學習的樣子。能考上高中,說明他們不是不學,而能考上重點高中,說明他們能力是非常棒的,當他們願意學習,塌下心來背誦語文、英語這些學科時,就完全可以逆襲。
而有的學生,因為從小就很努力,很聽話懂事,往往被貼上“刻苦”的標籤,這類學生,也可能長期形成拼時間、拼體力,卻不願意深入思考的“粗放型學習”方式,初中拼勁全力,考上高中,最後成績一路下滑。
當然,還有一種“狗剩”,既喜歡思考,用腦學習,又從小就非常努力的學生,這類學生,從小就高歌猛進,一路開掛,最後成功考入名牌大學。
那些更喜歡思考的學生,數理化成績往往更好,也往往是我們認為“更聰明”的學生,到了高中,這些學科,不是靠努力就能學好的,不思考, 不總結,刷題再多,也只能感動自己,所以,到了高中,大家都認為:智商+努力=成績優秀。
明白了這些,作為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避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