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有用的,但要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
在我的整個求學生涯中,“讀書無用論”一直伴隨著我的左右,尤其是在上大學的時候,家裡為“上大學”和“學一門手藝”而吵翻了天。
在老一輩看來讀完高中,知識層面可以受用終生了。學好一門手藝,就可以養家餬口;而如今的大學生遍地都是,找工作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我很榮幸成為一名老師,但相對不高的工資,實在是養不起擁有兩個兒子的家庭。
有時候家裡人也會抱怨,當初應該讓你學一門手藝,這樣你就不會為錢而發愁了。可是,這實在不是我所要追求的生活。
有的人一輩子攢錢買房、買車,總是為提升物質水平而努力,每天炫耀自己有著多好的職業前景和多少資產儲備。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沒有哪種物質可以長久留存,當年與我們無限接近的人,也必將在我們落魄的時候離我們而去。
如果把所有書籍累積起來,那確實了不起,可是又能賣得幾個錢呢?
讀書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把知識裝進腦袋,而是把語言表達、數字運算等基礎能力融入我們的生活,淨化我們逐漸被物質生活腐蝕的靈魂。
讀書是一段持久的修行,它不同於賺錢那般現實、那般功利,我們學過的知識,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缺斤少兩,可是許久過後,當年勤奮背誦的古文已是面目全非,到那時讀書的價值又該如何衡量?
以往的一昧苦讀並不能很好助力我們的人生,不過是混得一張文憑,謀得一份不錯的工作,可是物質充沛,不代表精神富裕。
有時候太刻意注重物質,會讓人覺得厭惡,因為雖然金錢是萬能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掉進錢眼裡。
如同婚姻的締造,以物質開始,必將以物質結束。情感是永恆的順滑劑,被閱讀臨幸的心靈會產生溫暖、和諧的磁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人靠近,哪怕此時不是春季,依然能夠口吐芬芳。
閱讀本身是沒有捷徑可言的,儘管我們記住了大概的故事情節,但沒有經過沉浸體驗的人,終究缺乏對於書籍的敬意。
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取決於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的感知。讀書要有一顆安靜的心,才能品味字裡行間的酸楚與愉悅。
讀了再說,不是過去的啃書,他是自然而然的記憶,每個人對於書籍的看法是不同的,但沒有讀過的人始終是沒有發言權。
讀了再說既強調了行動大於心動,又希望我們能夠閱讀中洗滌我們的內心雜念。能夠聊到一塊兒的人,必是能從我們都熟悉的切入點中談到自己獨特的觀點與看法。
沒有時間覆盤,也就沒有時間自我成長。有的人從書中的某句話中頓悟,有的人從書中的某段人生中醒來。
書籍可能會成為我們心靈的港灣,因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價值觀,總要從這裡獲取堅強、勇敢、向上的力量。比起物質所帶給人的滿足,我想,讀書人也有自己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