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作者:趙輝)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楚人卞和在荊山上伐薪得璞玉,於是將此玉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王宮裡的玉石匠鑑別,玉石匠粗略地看了一下便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有意欺騙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腳。楚武王登基後,卞和再次捧著玉石去獻給武王。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鑑別,玉石匠還是說:“就是一塊石頭啊!”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腳。楚文王登基後,卞和“和乃抱其璞而泣於荊山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使人問之,卞和說:“臣非悲刖,寶石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王使人理其石,裡面果然是寶,派玉匠剖璞,琢成一塊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和氏璧”,這就是天下第一美玉和氏璧的來歷。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趙惠文王16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覆秦國的人,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在此情況下,藺相如臨危受命,攜和氏璧入秦,上演了一場“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終於得到和氏璧,並把天下最珍貴的和氏璧雕刻成受命玉璽,成為皇權的象徵,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成為傳國玉璽,定國安邦。和氏璧也就此成為中國正統皇權統治的象徵。在隨後的中國皇權更迭過程中,演繹了無數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
卞和得玉、棲身之處,正是“夏之興也以塗山”西側的荊山卞和洞,位於大禹“鑿山導淮”劈開塗山荊山之峽西的荊山腳下。卞和洞亦名抱璞巖、抱玉巖;洞由巨巖天然巧成,石型圓潤,石表青翠;洞上有坑,曰“採玉”,坑內有玉石層疊,晶瑩閃亮,恍若白雲攢集,俗稱:“白雲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澗”,傳為卞和濯璞於此,故名;洞中可容數十人;巖壁有“青螺石帳”鐫字,置身其中,彷彿入玉珠帳裡。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在卞和洞的巨石堆中,有一標誌天然巨石,突兀於半空中,上可容坐數人。此石才是本文的中心與重點,以其億萬年巍然不動的造型,向我們揭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現華夏民族文化與歷史的真實與現實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作為堯舜禹的傳人,堯舜禹文化的承繼者,依照堯舜禹的囑託,筆者有責任有義務為華夏子孫揭開華夏文化形成的千古之謎。在筆者對華夏文化的研究體系中,先後破解了“古”“華”“夏”“山”“水”等古文字的來源與演變,實證了華夏文化的產生來自於淮河流域的荊山塗山地區。
“華”字來源於荊山塗山與淮河水系的地理地貌;“夏”字來源於淮河流域的民間歌舞花鼓燈的舞蹈動作造型;“山”字來源於淮河荊山的山脈地貌;“水”來源於荊山塗山附近淮河與支流水系的流向,大禹治水不僅是治“水”而且是表明大禹治水的地區與水系圖。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夏之興也以塗山”夏王朝興盛於塗山;“皇甫作都於向”“皇父孔聖,作都於向”《詩經》作品都創作於淮河塗山地區的春秋向國;那麼,還有什麼能體現中華文明的原始因素,是產生於淮河荊山塗山的呢?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在距離荊山塗山主峰東北十公里處,有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雙墩文化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大量7300年前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紅燒土塊建築遺存、動物骨骼以及螺蚌殼等新石器時期華夏先民的遺物,種類繁多,既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畫符號和泥塑藝術品。 其中,
在出土的陶碗外圈足內,有較多的刻劃符號,以單線、雙線和多重線分別刻有魚形、豬形、鹿形、蠶形、葉脈形、花瓣形、三角形、方框形、“十”字形、網形、圓圈形、建築形等數十種。可分為象形和幾何形兩大類,並以時代早、數量大、種類多、內容豐富,構成了雙墩遺存的重要內容。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具有原始文字特徵的刻畫符號,被認為是中華象形文字產生的雛形。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象形,是中華文字的原始來源;“塗鴉”是兒童認識世界原始本能;“塗山”就是平原地區華夏先民仰望世界、記錄世界的基本物件。在筆者的論證考證中,“山”字的甲骨文正來源於對淮河荊山山脈形狀的刻畫。既然以淮河荊山為物件,包含如此豐富、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那麼,淮河荊山必然還包含有其他構成華夏文化的基本元素,這就是筆者今天論證的古文字“石”的象形來源——抱璞巖、抱玉巖。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石字本義為岩石。“廠”與“石”本為一字之分化,“廠”為象形字,像山石形。後來加裝飾偏旁“口”字,便成為“石”,戰國文字則在“廠”的上下新增飾筆,成為、等形。也許對中國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無法理解“廠”“口”與“石”作為象形文字,它們之間的必然關係。但對於生活繁衍於淮河荊山塗山的華夏先民來說,卻是他們的認識、刻畫、創造“石”字的必然描繪造型。
透過筆者對淮河塗山卞和洞的實地考察,對抱璞巖、抱玉巖的細緻研究,“石”字的造型與來源正是對抱璞巖、抱玉巖的原始刻畫。文字描述分析有些繁瑣,筆者直接透過照片與文字對比,相信讀者自然會一目瞭然: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也許對一些縱覽歷史的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對此不以為意,但只要對中國歷史文化有所瞭解,就無法否認“和氏璧”“卞和獻玉”“完璧歸趙”“傳國玉璽”“荊山”“塗山”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化的積累、誕生與形成,不是幾十年、幾百年可以孕育的,它是經過數萬年人類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一點一滴地積累孕育的。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當大禹治水成功後,“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淮河流域的萬國諸侯朝會於塗山腳下的禹會村,參觀塗山、荊山,一定會對荊山腳下的由巨石堆構成、突兀於空中的抱璞巖、抱玉巖印象深刻。在中華文字逐步豐富的夏文化時期,抱璞巖、抱玉巖的突出印象,就成為“石”字象形文字的原始來源。
作為“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浩浩懷山襄陵”的天下淮河荊山塗山,不僅有眾多的中華神話、傳說故事,更有許多中國歷史故事與此密切相關,相信會有更多構成、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的文字產生於此。
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夏王朝形成於淮河荊山塗山的歷史真相,終究會跨越歷史,大白於天下。(作者:趙輝)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33 字。

轉載請註明: 石破天驚!甲骨文又破解關鍵一字,突破華夏文化歷史考古極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