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記》中說:“帝入太學,承師問道”,太學在西周就已經出現,但只是專門為天子和諸侯設立的學堂,漢武帝元朔五年,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在長安設立太學。
太學歷經千年,傳承至清末時期,1898年,光緒帝推行“戊戌變法”,創辦京師大學堂,雖說百日維新最終失敗,但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正式改名為北京大學,北大是國內第一所真正意義上大學,故有“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之說。
同北大齊名則是清華大學,清華的前身是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清華學校,並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培養優秀人才,1928年,“留美清華”改為“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的公費留美製度培養了許多人才,像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是考取庚款留美,清華在發展之際,對國家貢獻巨大,清華也是為自己打下了“最高”學府的地位,莘莘學子十多年的寒窗苦讀多數都是為了這兩所學校,然而有一個人三次考上清華,三次又被勸退。
張非是四川廣安市嶽池縣人,張非從小就展現驚人的學習天賦,從小學到初中,他一直都是班上甚至年紀第一名,這種天才光環讓張非也得到了一些“特殊待遇”,他讀書可以隨意遲到,上課能睡覺,老師佈置的作業他都可以選擇性完成。
父母寵愛讓他在學業上更加“肆無忌憚”,初中畢業之後,考上四川一所郵電學校,到了高中,每個人學生都為了高考奮鬥,而張非卻因為自己有著強大的讀書天賦,變得越來越頑皮。
他開始曠課、逃學,最後發展到了打架鬥毆,高中不是張非胡鬧的場所,讀到高二,他被勸退了,張非聽到被勸退,整個人都愣住了,或許他以為自己讀書成績好,就可以“為所欲為”,但是他錯了。
父母對於他被勸退更是失望,不管是張非還是父母,他們都不甘心,他又回到以前的中學進行復讀,這一次他變得老實了很多,2002年張非參加了高考,對於這次高考他是信心滿滿。
但是成績出來的時候,有些不滿意,他沒有達到了北大的錄取分數線,不過復旦大學卻看中了這個人才,給他發來了通知書,可張非這人十分倔強,他要考北大,就放棄了入讀復旦的機會,他又復讀了一年。
對於復讀生來說,復讀比起正常讀書來說更加辛苦,好不容易熬過了一年,張非又參加了2003年的高考,他以606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錄取,張非終於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北大。
在進入大學的前幾個月,他還比較老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本性”開始顯露,他開始沉迷遊戲、曠課,大一就因為7門必修課不及格遭到了退學,帶著“不良學生”的標籤回到了家,父母終日是以淚洗面。
張非有點不甘心,又跑到了鄰市南充復讀,他比起復讀生更加刻苦,日日夜夜苦讀”,“鑿壁偷光”、“頭懸樑、錐刺股”恐怕也不過如此吧!2005年的高考,張非考出了703分,斬獲了南充市理科狀元。
北大和清華同時給他發來了錄取通知書,張非更是標作榜樣,學校還給他發了3000元的獎金,張非再一次成為了父母的驕傲,但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進入清華大學之後,他的老毛病又開始犯了,曠課、打架無一不染指。
在大一時,他又因為學分沒有修滿遭到了勸退,人生的第三次勸退,讓他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而作為南充市理科狀元被勸退更是他以前的學校臉上無光,三番兩次被勸退,有人開始質疑他的家庭教育。
也有人認為他是帶有目的性的去高考,不管真相如何,張非又生起了復讀的心思,他改名張空谷,又開始復讀,在2007年,他又以南充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錄取。
上一次他選擇的是數理基礎科學專業,或許他以為換個專業,就沒人認識他了,但理科狀元在大一被勸退的事早就早清華傳開了,以前的老師看到他又來了,紛紛感嘆:這個學生教不了啊!
不過這次張非變得非常低調,在清華大學讀完了本科四年,本來想要考研,但他的專業知識勉勉強強能夠畢業,並不是特別突出的一個學生,加上他以前的“事蹟”,沒有導師選擇他。
張非畢業之後,參加了工作,他現在也成了一個上班族,只能希望他不要像以前一樣頑劣,他還有大把的人生需要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