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何要將大片領土劃給哈薩克,裡面有何陰謀?陰謀得逞了嗎?
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說難聽點,無事獻殷勤,非奸必有詐,多劃大片領土的初衷就是“摻沙子”。給哈薩克的土地又不是荒無一物的純土地,土地上可是有長久居住的人;另外這些土地本來就有一部分是從清朝控制下攫取過來的,慷他人之慨也不是那麼心疼。只是誰都沒有料到“牢不可破的聯盟”能這麼忽然就坍塌了,當初的想法自然成了鏡花水月。
從哈薩克汗國說起
以“哈薩克”為名的國家最初由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建立,居住在欽察草原一帶,極盛時期勢力範圍還是挺大的。到了清初,他們按居住地區分裂為大玉茲、中玉茲、小玉茲,“玉茲”即“帳”的同義詞,大概就是以首領所居的幕帳來指代統治中心的意思。
當時的哈薩克汗國,東有正處於上升期瘋狂擴張的準噶爾,西有橫跨歐亞的巨無霸沙俄,生存壓力不可謂不大。隨著歲月流逝局面變化,大玉茲、中玉茲、小玉茲相繼落入沙俄控制之下。而清朝雖然透過綿延康雍乾三朝的持續作戰滅亡了準噶爾汗國、控制了哈薩克汗國的一部分,卻又在清末八國聯軍瓜分中國的低谷時期把這些控制地幾乎完全吐了出去。
沙俄帝國後期,對哈薩克地區瘋狂課稅、移民,引發了嚴重的社會衝突。當地人不滿於沙俄做法,有遷徙的,也有起來乾的,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巴斯瑪奇運動,在那片土地上一度建立起了阿拉什自治共和國。
阿拉什不但不買沙俄的賬,也同樣不買十月革命後蘇聯的賬,大概就有點像唐朝的高昌國,只想關起門來過自己小日子的型別。當蘇聯想要組建“牢不可破的聯盟”時,阿拉什的態度自然就成了蘇聯的眼中釘。
無事獻殷勤?!
阿拉什的態度偏向白俄(指在十月革命期間移民國外的群體,以舊貴族、軍官、哥薩克、官員為主,通常站在布林什維克的對立面),但其軍事力量遠遠不足以抗衡蘇聯。1920年,阿拉什被強行解體,成立哈薩克,哈薩克就是蘇聯的15個加盟國之一。
梳理了背景之後,不難看出哈薩克與蘇聯、蘇聯主體的俄羅斯之間關係都頗為微妙:彼此之間缺乏“我們是一家人”的認同感和信任度,哈薩克即使加盟了蘇聯,這片地盤依然是由自己操控的。旁邊的俄羅斯很強,地廣人眾,但除了覺得它是鄰居之外,只怕多多少少有些防範的心態。
蘇聯不但把哈薩克人世代居住的“故地”劃歸他們自己管理,還把周邊原屬於俄羅斯的幾個州也打包劃給了他們。不止如此,中亞一帶較為強勢的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也有一部分土地被劃給了哈薩克。近幾年火藥味濃重的克里米亞地區,同樣是在差不多的背景下被劃給了烏克蘭。
如果只看表面,這簡直就是“劫富濟貧”的大俠風範,問題在於,即使在地圖上把這幾個州劃給了你,這可並不是沒有人煙、白紙一張的荒地,誰吞併誰、誰吃下了誰還是未定之數。更何況蘇聯的做法可不止是劃地而已,他們還遠道遷來了東德的德意志人、遠東的朝鮮人,樂此不疲地製造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哈薩克。
這些操作並不是蘇聯的“專利”,真要說起來,英法這樣的老牌殖民者才是箇中老手。當它們不得不明面上對殖民地進行收縮時,總是留下了這樣那樣的尾巴,不是民族爭端,就是文化衝突,要不然就是財富或者社會地位的明顯不合理。即使它們已經離開,前殖民地名義上獲得了獨立,但卻仍然難以獲得穩定發展的環境。
哈薩克的應對
對於哈薩克來說,要是消化不了多出來的這些土地和人口會發生什麼?看看今日的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就明白了。
1926年剛剛劃地之時,哈薩克境內的哈薩克人還佔據著58%的份額,不到50年後,俄羅斯人已經飆升到43%,哈薩克人的比重反而減少到了33%。
眼看著規劃好的劇本漸漸上演,卻忽然來了巨大的轉折——蘇聯解體了。
這一突如其來的大轉彎改變了好幾個國家的國運:想要同化哈薩克的計劃中途夭折,俄羅斯人聚居的州想要回到俄羅斯的懷抱,哈薩克為了扼止這些傾向,不得不把首都從南部的阿拉木圖遷到北部的阿斯塔納,好不容易穩定局面後乾脆把首都名字改成了紀念首任總統的“努爾蘇丹”,又採取措施不斷打壓俄文俄語在本國的地位。
至於俄羅斯方面,未必不想把曾經吐出來的領土拿回去,但種種因素制約之下,這個想法的實行難度相當大。
結語
經過了多年不懈的去俄化努力,現在的哈薩克已經完全是一個伊斯蘭氣息濃厚的國家,但要說已經完全搞定、毫無後顧之憂,這卻是誰都不敢打包票的。不過,就如大仲馬的名句所說“幸福來自於不同情況之下的相互比較”,想想烏克蘭,哈薩克的境況的確算很不錯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