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了一桌飯,來了兩桌客人,這仗怎麼打”?這句熟悉的臺詞是大決戰電影中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當東北野戰軍大舉南下發起遼瀋戰役之時,1948年10月2日黃昏,林彪在野司開進的列車經停鄭家屯車站時 ,驚聞蔣軍不僅組織了從瀋陽出來的廖耀湘“西進兵團”,又自華北、山東抽調精銳海運葫蘆島(錦西),使侯鏡如“東進兵團”突然增兵四個師,敵情的嚴重變化讓林彪已經定好的戰役決心又猶豫起來。
那麼戰場實際情況如何呢?東野的當面之敵有三坨,範漢傑的錦州守軍為15萬人,廖耀湘西進兵團11萬人,侯鏡如東進兵團最初僅集中了九個師7萬人,攏一起大約是33萬左右的兵力。而東北野戰軍擁有十三個野戰縱隊(含一個炮縱,不計鐵縱)和17個獨立師的總兵力,根據最新數字表明其實已達75萬人,因為東野各縱的編制比較充實,基本在40000到50000人左右,獨立師一般為5000到6000餘人。
此時東野除在長春地區留下鍾偉第12縱和十二個獨立師繼續擔負圍城任務外,其它十二個縱隊和五個獨立師已經全部開到遼瀋戰場,總兵力有60多萬人。以60多萬大軍應對30萬敵人,就算突然冒出來四個師的援兵,也根本不算很嚴重的敵情變化,但是林彪仍然顧慮重重,天黑時劉亞樓參謀長請示列車是否繼續南下,被林彪叫停,考慮到深夜10時,東野司令部給西柏坡發出了“仍考慮回打長春”的電文。
電報原文很長不方便全謄,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林彪的意思不是直接請求放棄攻錦戰役,而是擺出了敵情變化情況,列舉了攻擊錦州可能面臨的困難,再說明了長春比較好打的理由,然後請軍委定奪,但是字裡行間,確實表明了林彪傾向於回打長春的戰略考量。因此電報發出後,野司所乘的列車仍然繼續向南行使,但是羅政委考慮再三,覺得有必要表明態度了,遂拉著劉亞樓夜訪林彪。
林彪的擔心在於,一旦錦州久攻不克,而葫蘆島至錦州之間又不過幾十公里無險可守,如果擋不住敵人東進兵團的話,東北野戰軍將全盤陷於被動,其中挺要命的是,各縱隊僅攜帶了單程汽油,果真形勢惡劣的話,上千門大炮可就拉不回去了。而一般不干涉軍事指揮的羅榮桓則指出,大軍業已南下,部屬完全展開,此時更改戰役決心勢必引起混亂和影響士氣,況且敵人四個師的增量,對東野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前一封電報略顯草率。
林彪終於知道不妥,但是電文已經發出,於是林羅劉在列車快到彰武的10月3日上午9時,給西柏坡發出了第二封急電,重申了攻打錦州的戰役決心,算是一種補救。也不知道怎麼搞的,第二封電報直到晚上8點20分西柏坡機要部門才收到,而在這整整一天一夜中,主席已然雷霆大怒,連續親擬兩封電文,對林彪的臨陣動搖進行了批評,措辭之嚴厲前所未有。
因為在遼瀋戰役總方針的確定過程中,林彪跟西柏坡電報往來長達兩個月之久,主要還是對東野主力超越長春、瀋陽大舉南下北寧線作戰有顧慮,因為這是兩個敵人重兵防守的大城市,都甩在身後去打錦州,在軍事上有些冒險。主席先是循循善誘,到後來已經有些不耐煩了,因此直到1948年8月13日,林羅劉才電告西柏坡決心南下,現在好容易上道了,敵情稍有變化就再次想打退堂鼓,主席怎能不生氣?
直到午夜看見林羅劉的第二封電報,主席才轉怒為喜,覆電開頭簡單直接:“你們決心攻錦,甚好甚慰”,並且全部同意了東野的兵力調配,即以5縱、6縱(欠一個師)和10縱監視和阻擊沈陽之敵(黑山阻擊戰主要是10縱),以4縱、11縱加兩個獨立師監視和阻擊華北之敵(塔山阻擊戰的參戰部隊),用於攻擊錦州的是2縱、3縱、7縱、8縱、9縱、炮縱和6縱17師,以1縱為總預備隊。
所以啊,遼瀋戰役表面看起來打的秋風掃落葉一般,其實東野的戰役決心確立的非常困難,而戰役的程序出乎意料的順利,反而證明了主席的高瞻遠囑。事後經過了解,主席對羅政委在戰役總方針確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1963年10月羅帥英年早逝,主席題詩“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是大問題”便是此意,這首詩當時並沒有公開發表,很顯然,是在給林彪留面子。
而在此之前兩個月,中原大地上打響了豫東戰役,粟裕指揮的華野西兵團僅有六個縱隊(不計入特縱),當時華野各縱平均兵力為25000人(比如攻擊開封的3縱、8縱合計50000人),而臨時指揮的中野11縱不過13000餘人,也就是說,粟裕直接投入豫東戰場的兵力絕不超過165000人,而當面之敵卻是越打越多,前後總計多達25萬餘人,其中還包括邱清泉、胡璉和黃百韜三個王牌。
不用西柏坡催促,豫東戰役本就是粟裕建議暫不過江後、主動提出來的作戰方案,並且是在手中兵力少於敵人的情況下發起的進攻戰役,其作戰的主動性和藐視敵人的氣概,跟東野的猶猶豫豫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儘管豫東戰役第三階段有些被動,也主要是因為兵力不足所致,到最後攻擊黃百韜時,粟裕連野司警衛團都派上去了,林彪可有這樣的情況?
同樣,在濟南戰役勝利結束後,華東野戰軍僅僅休整了一個多月,兵力也才恢復到42萬餘人,粟裕即建議西柏坡,華野中野聯手發起淮海戰役,直接跟徐州劉峙集團的60多萬大軍進行戰略決戰(黃維還沒來),期間更是用一封“齊辰電”把原定的小淮海打成了大淮海。什麼叫戰神?不是非得百戰百勝,而是在實力弱於對手的情況下,敢於縱橫馳騁有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的氣魄,當年打整編74師,又何嘗不是險中求勝?
因此在解放戰爭我軍的兩大重量級指揮員當中,就作戰主動性和積極性來說,仍然是粟裕將軍更合適於“戰神”的美譽,相比之下,林彪用兵過於謹慎,經常要在西柏坡的直接過問下樹立戰役決心。我們從不否認四野司令員的軍事才華,但是四平攻堅失利的陰影,確實讓林彪缺乏“打前所未有之大殲滅戰”的信心,越是細讀戰史,越能發現林彪和粟裕在作戰指揮上的區別,一個四平八穩,一個敢於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