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炒作“高考狀元”不能成為文字遊戲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網言】
為進一步規範高考志願填報工作,日前,教育部提出,加強對社會培訓機構或個人開展志願填報諮詢活動的監管,對於存在誇大宣傳、虛假宣傳、收取高價諮詢費用、違規開展培訓服務的中介機構、網站、App等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同時嚴禁炒作“高考狀元”“高分考生”“復讀生”等資訊。
嚴禁炒作“高考狀元”“升學率”等,相關禁令已強調多年。與之對應,每年高考後的“狀元”話題依然未曾真正缺席過。近些年,一些地方確實拿出了比較具體的降溫舉措,比如“高分遮蔽生”的做法似乎在很多地方都已存在。但其實際效果仍難以高估。像今年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拿“考得比較好的”之類的表述來代替“高考狀元”“高分考生”等說法的現象,頗有幾分黑色幽默意味。
要改變這種狀況,教育部門和學校除了在高考成績出來後重申禁令,更要真正從教育政績評價指揮棒的角度降低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在炒作“高考狀元”上的可能。對“高考狀元”話題的炒作需要改變,但更難改變的其實是整個社會根深蒂固的功利化教育思維與單一化的人才評價標準。這需要建立更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標準,客觀看待分數在人才評價上的侷限性,讓不同情況的孩子都能獲得有選擇的成長路徑。當前,要實現“高考狀元”熱的真正降溫,不能只滿足於文字表述上的降溫。它的背後,更需要實實在在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生態的轉變。當整個社會能夠真正以平常心來看待高考和“高考狀元”話題時,社會基於教育改革的期望才能實現。
(原載於光明網 作者:朱昌俊 摘編:郝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