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蘇軾曾經在好友王鞏重修故居三槐堂之時,為他撰寫了一篇名為《三槐堂銘》的文章,此文中有一句話對後人影響頗深。
“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這句話的含義是惟有具有忠實厚道的良好品性,才能讓家族如詩和書一般,長久流傳。
歷史上有一位皇帝,便是因為理解並牢記了蘇軾的這句名言,才能在皇位之爭中嶄露頭角,最終成為大清的掌權人,他就是咸豐帝奕詝。
無論世人對奕詝的評議如何,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那就是他的確是仁德忠厚之人。關於奕詝仁德忠厚這一點,從兩件事上便能確認。
道光二十六年,15歲的奕詝跟隨道光帝去狩獵。到了圍場之後,其他皇子個個躍馬揚鞭,爭先恐後,惟獨奕詝一人不發一箭。圍獵結束後,一眾皇子紛紛向道光帝獻上獵物,只有奕詝一無所獲。道光帝見狀十分不快,但仍是心平氣和地問其原因。
奕詝謙和地解釋道,因為現在是春天,萬物復甦,自己實在不忍心去傷害這些生靈,更不想和弟兄們相爭,以免傷了和氣。奕詝的這番話讓道光帝龍顏大悅,連連讚許他有君子的氣度。至此,奕詝邁出了他成功的第一步。
到了後來,年邁的道光帝時常生病,他覺得是時候定下儲君人選了,便召奕詝和奕入宮,以便進一步考察兄弟二人的品行。
奕詝知道自己的才學不如奕,便遵照老師的意見,當道光帝講到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之時,只管伏地痛哭,藏拙示孝,以德取勝。而最終結果也確實如他所願,以仁孝之由得到了儲君之位。
奕聰穎敏達,奕詝卻優柔寡斷;奕身體康健,奕詝卻患有腿疾。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顯然是奕更有勝算一點。但最終奕詝卻能以仁德取勝,實在高明。
其實蘇軾的這句話不僅僅被咸豐帝牢記於心,在古代,大多數的官宦人家或者讀書人家,他們的大門上都會寫上蘇軾的這句名言,一是用來時刻警醒自己,二是為了教育自己的後輩,要擁有忠厚的品質。
當然,蘇軾的這句話對於現代人也同樣適用。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也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不然,沒有道德來束縛自己,最終,失去了約束的自己,終究會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