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寫了一首懷古詩紀念諸葛亮,不料第二句卻成為經典哲理,廣為人知!

由 閻桂榮 釋出於 經典

讀史使人明智。不僅我們現代人會去讀史,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會去閱讀、思考屬於他們的歷史,更牛逼的是,古代的詩人還會有感而發,據此寫下詩篇,形成了一類獨具特色的詩——懷古詩。歷史的天空,無邊無垠,歷史的長河,浩浩湯湯,驚才絕豔的詩人們,在歷史面前總是會擁有無限的遐思、洶湧的靈感,最終統統化作筆下瑰麗的篇章。


比如說,杜牧的“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懷古詩,透過描寫歷史上為搏美人一笑,勞民傷財,來諷刺當今的統治者不恤人民。

還有,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也是懷古詩,看著權貴望族的興衰沉浮,不僅感嘆起了物是人非、世事無常。

以及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像周瑜那樣的風流人物,最終也抵擋不了時間的沖刷,更何況是自己呢?人生啊,就如同一場大夢!


說到懷古詩,不得不提羅隱的一首《籌筆驛》。雖然知道這首詩的人不多,但是它的第二句卻廣為流傳,甚至毛主席都對該句大為欣賞。那時的羅隱,經歷了科舉的失敗,又因為不畏權勢而得罪了當朝權貴,心情抑鬱,便出門散心,來到了蜀地的籌筆驛,想到了諸葛亮的出師未捷,像極了自己的屢試不第,莫非都是命運的捉弄?一首著名的懷古詩,就此誕生。

籌筆驛

唐--羅隱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落筆成詩為懷古,羅隱懷念的古人,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

諸葛亮本來隱居在南陽,但是為了替主公劉備分憂,他拋棄了故居,到處征戰討伐,絞盡腦汁出謀劃策。時勢來臨的時候,好像蒼天和大地都在一起出力幫助自己,運勢離開的時候,英雄也只能無可奈何、無能為力,彷彿沒有了自由。劉禪那小子,把江山社稷看得比鴻毛還輕,譙周這老賊,還勸少主投降,難怪惹得兩朝的文武百官都恨他。只剩下岩石下面多情的流水,仍然知道年復一年地繞著籌筆驛流淌。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本詩首聯的這一句裡,南陽是一個地名,也就是諸葛亮出山之前隱居的地方。他本來住在自己的茅廬裡,過著平平淡淡、自由自在的日子,劉備第一次來拜訪他就吃了閉門羹。然而,也許是被劉備的話語打動了,也許是想為天下盡一份力,諸葛亮最終還是離開了南陽,跟隨劉備北征東討。為什麼是北征東討呢?我們分開來說。其實,主要的還是北征,也就是討伐魏國。而東討原本應該是南討,但是在上半句裡已經有南陽了,所以就換成了東討。實際上是,劉備計劃東討,即攻打東吳,卻被諸葛亮阻止了。戰略戰策無小事,作為軍師,諸葛亮一定是殫精竭慮的吧。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頜聯頗富哲理意味,可以說是千古流芳了,一下子揭示了命運的變幻莫測,和人類的渺小無力。哪怕是“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丞相,也有迴天乏力的無助感。這句話,前半部分是說赤壁之戰的時候,孫劉聯軍雖然在兵力方面沒有曹軍強大,但是憑藉著長江天險,東風火攻,佔據了天時地利,完勝了不諳水性的曹操部隊。後半句,才是本聯的重點。運勢去了之後,諸葛亮再也無法重塑以前的輝煌,沒法掌控人間,不能隨心所欲。也許,羅隱說的不僅僅是諸葛亮吧,也有他自己。畢竟,像他這樣的才子,居然從27歲考到55歲,還是沒有中榜,讓他不由得感嘆可能真的是自己時運不濟。要知道,羅隱的名句還有“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以及“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都是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頸聯的前半部分,其實應該是“孺子輕千里山河”,但是為了詩句的工整與對仗,便調換了位置。孺子指的當然就是劉備之子,蜀國後主劉禪了,俗稱扶不起的阿斗。在劉禪的眼裡,家國河山都不重要,諸葛亮即便想要輔佐,也是難上加難。譙周是一個人名,他也是蜀國的大臣,然而他不僅不諫言,還勸說劉禪投降。冠劍指的是文臣和武將,兩朝元老當然就會痛恨譙周了。只是不知道,羅隱是否也在痛恨朝廷上的一些奸臣,不為國家社稷著想,只顧一己私利,可悲又可嘆。只可惜他不能想諸葛亮那樣位極人臣,多多少少為國家盡一份力。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尾聯的驛,即籌筆驛,一個地名,也就是這首詩的題目。因為當時,諸葛亮就是在籌筆驛謀劃伐魏事宜的,羅隱到此一遊,自然就想到了諸葛丞相,才有了本詩。諸葛亮的生平事蹟,如同電影一樣在羅隱的腦海裡播放了一遍,影片結束,羅隱還是要回到現實,面對眼前的風景。那些歷史故事都已經化作塵煙,隨風飄散,只有多情的流水,還在圍著籌筆驛流淌,彷彿在懷念那個集智慧與忠誠於一身的千古名相。懷念他的應該不止有流水,還有一位叫羅隱的詩人吧。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很多人在遭遇人生的困難和坎坷時,都不禁會想到此句。然而,我們也不必太過悲觀,這只是詩人羅隱在特定人生際遇下的吐槽而已,並非宿命論。與其感嘆時運不濟、造化弄人,不如自己多多留心觀察周遭的環境,結合客觀環境來規劃自己的人生,化天地為己用,這樣就可以“時來天地皆同力”了,豈不樂哉!畢竟,我們還有機會改寫自己的人生,而諸葛亮和羅隱,卻再也不可能重新活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