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直言:大學畢業十年,還在賣弄這三樣東西,往往沒什麼出息
前段時間與一位即將退休的老教授閒聊,老教授說,很多人覺得大學教育與社會脫節,覺得高校應該多教給學生一些生存技能,其實這是不對的,大學是大學,不是技校,它主要辦學宗旨是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教學生如何思考、如何求知。如果大學生們因此變得睿智,當他們畢業走上社會,就不僅能很快掌握大量技能,也會特別謙遜、容易接受各種新事物,可以對社會的劇烈變化做出快速反應。離開大學的時間越長,文憑的作用就越低,是名校畢業生或是非名校畢業生已不再重要,大家拼的是實力。
老教授坦言:若大學畢業十年,還在賣弄這幾樣東西,往往沒什麼出息,也只會被人看不起。
一、賣弄文憑
喜歡賣弄文憑的不一定都是名校畢業生或其他高學歷人員,非名校畢業生中也有一些人喜歡賣弄文憑,這與個人性格以及個體所處的工作環境有關。
比如在某個小公司上班的大學畢業生,雖然文憑不是名校的,但一直算得上是單位文憑“最靚”的員工,如果他(她)性格張揚,又不懂得低調,很可能會經常賣弄文憑。
無論是名校畢業生,還是非名校畢業生,賣弄文憑,為的就是顯示自己在這個群體中是“與眾不同”的人,他們想透過賣弄文憑的方式博得別人的欣賞。
然而絕大多數人不吃這套,相反,大家不僅不認為文憑“靚”就代表水平高,還會對賣弄文憑的行為很反感。
考上大學,拿到比同事更靚的文憑,只代表在一個階段的時間裡有比別人更好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資源,至於在大學期間學到了什麼,以及走出大學校園後會是什麼樣子,誰也說不清楚。
當畢業離校,到社會上打拼十年,仍以賣弄文憑來博得關注,不恰恰是沒出息的表現嗎?誰又會真的看得起你?所以千萬不能沉浸在自己“靚麗”的文憑裡,而是要不斷修行,鍛造強大的個體。唯如此,才能告別文憑的“束縛”,成長為領域精英。
二、賣弄才華
賣弄才華的人大多覺得自己很有智慧,懂得很多東西。他們好為人師,也喜歡對很多事指手畫腳,然而在別人眼裡,他們根本算不上“有才華”。
大學畢業十年的人,應該更為成熟,也更懂得人情世故。他們如果還像上大學那會兒互相吹噓、賣弄,只會給人們不成熟的感覺,也會令人生厭。如今社會,誰都不是傻子,把自己當才子,把別人當傻子,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菜根譚》裡有這麼一句話“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大意是:雄鷹和猛虎一旦出擊捕食,幾乎不會空手而歸,有趣的是,準備捕食前,雄鷹站在那裡好像在打盹,猛虎走起路來好像生了病,這是它們故意示弱的一種障眼法,既能避免因鋒芒過露而遭到攻擊,又能麻痺對手。所以,君子要掩藏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只有這樣才能肩負重任,實現鴻鵠之志。
倘若能悟透《菜根譚》裡的這句話,大概就會認識到賣弄才華是多麼幼稚的行為了。
三、賣弄人脈
有些畢業多年的大學生因為就讀的高校名氣比較大,或曾經的同學有不少混得不錯,就向同事或朋友炫耀自己的人脈,說自己的這個同學在某公司擔任高管、那個同學是級別比較高的公務員。
其實,只有兩種人喜歡到處顯擺自己的人脈,一種是情商不高的人;一種是不自信的人。
情商不高的人通常不怎麼受人待見,在單位裡蹦躂很多年,也很難被重用,說的不好聽點,這種人在單位裡,大概相當於“小丑”角色。
不自信的人一般都有著自卑心理,他們賣弄人脈,無非是想被別人認可,希望自己“優越”的一面被別人接受,並融入別人的圈子。他們甚至會吹噓到“把有過一面之緣的人都歸為自己的人脈”。這種人,越不自信,越愛顯擺;越沒什麼,越喜歡賣弄什麼。
在成年人的世界,人脈不過是互幫互助相互利用的關係網,打拼多年,但凡有點能耐,總會積攢一些人脈。而一個沒什麼本事,對別人來說沒有利用價值的人,很難擁有真正的人脈。簡單講,生活中的人脈不過就是經過情感包裝的利益關係。
老教授最後說,喜歡賣弄以上三樣東西的人,基本上幹不了大事,成不了大器,他們會活成別人口中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