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開學了,這個特殊而漫長的假期終於結束了。讓家長鬆一口氣的,除了“神獸歸籠”,還有不用再幫孩子完成各式各樣的奇葩作業了。昨天,新華社《半月談》一篇《作業傍上形式主義? 家長給折騰瘋了!》的文章,引發眾多家長共鳴。幻燈片製作、拍攝影片、思維導圖……居家學習期間,除了日常網課學習以影片、拍照的方式交作業,還有一些要求上傳到微信群內,顯示孩子多才多藝的“成果展”。這些“別出心裁”的作品背後,是不少家長內心的無奈:“快被小學老師折騰瘋了!”當技術化、套路化的作業逐漸淪為另一種形式主義,應引起教育界足夠的警惕。
早前的假期作業,多半為書面形式,圍繞學期內的學習重點,讓學生進行復習和鞏固,為下學期學習內容做好銜接。近年來,千篇一律的抄書、背默詞彙、做習題等作業量有所縮減,更多的素質實踐類作業出現了。孩子們透過觀察社會、思考感興趣的問題,拓展課堂知識,無疑豐富了假期作業形式。這本是一件有益於教學效果、促進孩子學習興趣的好事。
但越來越多的“素質作業”逐漸變味兒。做影片展示、做疫情圖表、做PPT、完成各類主題設計,越來越與學生的收穫、學生的體驗不沾邊兒。有人說,好的假期作業,是讓孩子興奮地跳起來夠到樹上的果實,而不是讓他們去天上摘星星。連續畫三十天晚上的月亮、對古詩詞進行雲統計等等,這些作業對於非專業的家長們來說都難以下手,何況知識面不足的孩子。另外,一些孩子力所能及也有興趣的作業,交到老師那裡,倒成了“質量差”。於是,一些令人嘖嘖稱奇的作業不斷湧現。其實包括老師在內,人人皆知這些作業是家長做的,至少,主要是家長做的。
無視孩子的智力發育規律、搞些“新奇特”的花樣,或者無視學生的能力範圍,提出過高要求,後果都是家長絞盡腦汁、費盡心機代為完成,孩子成為旁觀者,很可能導致對孩子的雙重傷害,自信心受到打擊,同時,放棄自我努力。後遺症就是,在成長過程中甚至成年後,習慣性地推卸責任甚至弄虛作假。
這個漫長的假期,對所有學生來講,都是終生難忘的經歷。他們應該透過充滿稚氣的眼睛,觀察疫情期間人們惶恐傷痛、拼搏犧牲、團結堅持走向勝利的過程,在父母和老師的引導下,形成思考與思辨的成果。但一些重形式輕內容的作業,讓不少家庭疲於應付,讓孩子們失去學習與創造的主動性,容易對學習與作業漠不關心甚至產生牴觸。把家長折騰瘋了的形式主義作業,本質上就是好大喜功、弄虛作假,不僅違背了教育的本質,更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產生負面影響。
真心希望在新的學期裡,形式主義作業能夠銷聲匿跡。讓學生們健康成長,校園也應嚴防“形式主義之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