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征服義大利後,經過長期的統治,義大利逐漸羅馬化。但羅馬對義大利各城邦的統治卻與海外領土不同,羅馬並沒有將他們劃分為行省統治,而是讓這些城邦保留了許多自治權,關係上這些城邦也被稱為羅馬的同盟者。
其中一些具有部分羅馬公民權的城邦地位逐漸上升,獲得了完全的羅馬公民權。但是仍有眾多的義大利同盟者的而地位非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惡化了。
這些城邦名義上是羅馬的同盟者,但實際上已經淪為羅馬統治下的屬民。在羅馬一百多年的征服戰爭中,同盟者城市要為羅馬提供軍隊和賦稅,但卻得不到任何戰利品。
迫於這種"有難同當、有福獨享"的局面,這些城邦一直向羅馬要求獲得平等地位,要求獲得羅馬公民權。
公元前91年,要求得不到滿足的同盟者城市紛紛向羅馬開戰,同盟者戰爭打響!一、刺殺!希望破滅
羅馬共和國統治階層中的有識之士很早就看到了羅馬與義大利同盟城市之間的矛盾——羅馬公民權。在公元前1世紀初以前的羅馬共和國,僅僅有羅馬城中居民擁有羅馬公民權。羅馬公民權意味著這些人可以享受到國家擴張所帶來的物質福利,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並且在隨軍作戰中獲得土地,減免稅收。而廣大同盟城市公民非但不能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也無法在戰爭中獲得屬於自己的紅利。
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一些羅馬官員開始著手多這一現狀進行改革。公元前125年,執政官弗拉庫斯首次提出向同盟者城市授予公民權,但很快便被元老院駁回。後來元老院將其派往高盧,這份提案也徹底破產。
公元前122年,保民官蓋約·格拉古同樣提出向一些同盟城市授予公民權,訊息傳出羅馬城後,大批同盟者城市的公民來到羅馬,表示對蓋約·格拉古的支援,但這份提案同樣遭到了元老院的反對,這些支持者也被執政官趕出城外。
公元103年到公元100年、薩杜爾尼兩次當選保民官,他向元老院提出給與協同羅馬作戰的同盟者士兵土地等回報,但當時貴族和大地主控制的元老院不肯分享戰利品,於是再次將這份提案駁回。
最後一次合法申請發生在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魯蘇企圖調節日益尖銳的羅馬與同盟城市之間的矛盾,便提出實施糧食法和殖民地法改革,向同盟者城市公民授予羅馬公民權。
但這一法案同樣遭到了元老院的駁回,不僅如此,堅持己見的德魯蘇還被元老院派人秘密暗殺了。這使得同盟城市再也看不懂合法鬥爭的任何希望,於是他們憤然拿起武器,對羅馬發動戰爭。
公元前91年,皮凱努姆的奧斯庫倫城首先起義,反甲反羅馬聯盟的城市和公社紛紛響應,幾乎所有的義大利同盟者都加入了這次戰役。
同盟者以馬爾西城邦為核心,秘密結成反羅馬聯盟。這些與盟城邦態度十分堅決,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團結,甚至互相交換人質。
起義的同盟者建立聯盟共和國,定都於皮里根尼的科菲尼姆城,並將共和國命名為義大利。這就是義大利這一地名和國名的最早來源。他們按照羅馬的國家形式,設立公民大會、元老院、執政官等。還發行貨幣,頒佈一系列稅制官職等。
起初,羅馬採取強硬手段對付起義城邦。元老院徵集了18個軍團,派遣馬略、蘇拉、秦納等名將擔任統帥,但由於起義者戰鬥意志頑強,加之同盟城市對羅馬城在地理上處於包圍狀態,因此在戰爭之初,羅馬竟落於下風。
接連失利使得元老院開始考慮讓步政策,他們決定向一些城邦妥協,分散化解敵軍勢力,再逐個擊破。
於是公元前90年底,羅馬元老院透過《尤里烏斯法》,向至今為止仍然忠於羅馬的義大利同盟者以及在羅馬軍中服役的同盟者公民授予羅馬公民權。並且還十分曖昧地稱:可能會向立即放下武器的同盟者授予羅馬公民權。
法案一經公佈,便立刻有效地阻止的起義規模的擴大。先前按兵未動的伊達拉里亞和翁布里亞兩座城邦當即獲得羅馬公民權。但那些已經同羅馬交戰的許多城邦不再相信羅馬元老院,決定繼續抗爭。
羅馬元老院見此舉收到一定效果,便決定繼續施行此政策。
公元前89年初,元老院又通過了《普勞提烏斯—帕皮利烏斯法案》,進一步補充了先前法案中的實施細則。將羅馬公民權授予立即放下武器停止戰爭的城邦。
該法案一經公佈,戰爭局勢便馬上發生變化。義大利共和國的許多城邦停止抵抗後,紛紛取得羅馬公民權。對於僅剩下的幾個堅持反抗的城邦,羅馬大將馬略和秦納分南北兩路迎戰。
其中秦納率軍北上,佔領了奧斯庫倫城。馬略則率軍對付南方敵軍,很快便攻陷了義大利共和國首都,蘇拉也在薩莫奈戰場收穫勝利。
三路大軍將起義軍逼至義大利南部,最終在公元前88年,起義被徹底鎮壓,同盟者戰爭以羅馬的勝利告終。
同盟者雖然在戰場上被打敗,但他們也讓羅馬認識到了自己的力量。羅馬元老院不想再發生一次這樣的同盟者戰爭,便將羅馬公民權授予了波河以南的所有同盟者城邦。
雖然元老院對這些被授予的公民權做出了很多限制,但對於同盟城邦來說,他們當中的上層貴族和大地主開始有機會躋身共和國顯貴之列,中下層民眾也能夠享受到羅馬公民權帶來的財產權和稅收減免等紅利。
同盟者戰爭是義大利同盟者為爭取公民權利而發起的一場戰爭,但這場戰爭對羅馬個整個義大利半島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戰爭後,擁有羅馬公民權的人數從公元前86年前後的463000人增加到了900000人,元老院中也開始出現來自薩莫奈和伊達拉里亞的貴族成員。可以說整個羅馬共和國的社會融合程度更高了。
這次戰爭也推動了全義大利成為一個統一的羅馬國家。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傳統已經走到了盡頭,同盟者公民開始參與到整個國家事務的管理當中,而羅馬城中居民也能夠與同盟城邦居民深入交流,使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開始融為一體,義大利逐漸形成了以羅馬為首都,各部落和自治市為下屬市、區的統一行政體制。
但筆者也看到,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馬略、蘇拉等人加強了自身對軍隊的影響力;在戰爭結束後,元老院的權力進一步分散,這無疑加速了羅馬從共和向帝制的轉變。
參考資料:
[1] (古羅馬)阿庇安著. 羅馬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6.10.
[2] Edward Gibbon原著;郭飛,趙大昌選注. 羅馬帝國衰亡史[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06.
[3] 鄭媛媛.論同盟者戰爭[D].湖南:湖南師範大學,2016.
[4] 祝宏俊."修昔底德陷阱"的陷阱[J].江海學刊,2016,(4):153-158.
[5] (瑞士)萊昂哈特·布克哈特著. 古希臘羅馬軍事史[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18.10.
[6] 何立波.論同盟戰爭對羅馬特里布斯會議的影響[J].學理論,2014,(1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