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鋼琴老師:這七種家長,孩子學不好琴

由 聊素麗 釋出於 經典

第一種:完美型

之所以將這一型別的問題放在第一個,是因為這樣的問題一般家長自己很難發現,因為追求完美其實看上去是沒有問題的。

“完美型”的家長一般自我修養與要求都很高,自我約束能力強,對待事物的細節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對待孩子的學習上也同樣如此,很多完美型的家長都會陪同孩子上課,一起學習,希望回家更好的起到一個陪練老師的作用。這個還好,下面要說的就是過度了:

比如今天老師教了一個斷奏手型,家長在課堂上一同掌握了動作的要領,回家後如果孩子表現的不如上課有老師指導時那麼好,家長容易表現出責備,嫌棄的語氣,輕則罰彈數遍,重則大聲斥責,如果孩子是長期未改的問題出現時,往往愈發不可收拾。

又比如,今天老師教了一首瑪麗有隻小羔羊,要求是節拍正確,速度穩定,手型保持好,結果孩子在回家練習中發現注意了節拍,手型就出問題了。注意了手型,節拍上又會不連貫,家長就會一會兒提醒節拍,一會提醒手型,變的兩頭忙,要是練了幾天還是如此,一般完美型的家長就會開始著急,並且一定程度上懲罰孩子了。

這樣子的教育方式問題在於,首先沒有尊重幼兒喜歡在玩耍中學習的天性,然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記憶發育能力,是否足夠達到在短時間內就能記住老師的眾多要求,並且延伸到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最後規範的完成動作中的種種細節。很多對於成年人來說,非常簡單的一個動作,在幼兒看來,實際上要分解為若干個小的資訊點,在記憶住這些資訊點的前提下,再由大腦支配完成一連串的動作要求。

這個能力,其實正是我們需要孩子在學習中學到的最重要的能力,而完美型的家長因為自身學習能力強,自我要求高,往往不會明白,簡單的要求,其實也包含了若干個資訊組成。而孩子沒有做到,其實是在某一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只有再深層次的去思考具體出問題的環節,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與學習技巧。這個過程需要耐心與細心。

第二種:隨意型

將這一型別的家長放在第二位,是因為這一類家長在整個琴童家長中,所佔比例最大,影響範圍最廣,問題種類最多。

隨意的型別有很多,比如:

1、上課頻率隨意,請假隨意。

2、在家練習時間隨意。

3、對老師提出的要求隨意。

4、對待孩子出現的問題隨意。等等。

世界上不存在不關心自己子女的家長,而之所會有那麼多的家長對待孩子的鋼琴學習報以隨意的態度,是因為大家都認為學習鋼琴不走專業的道路,只是愛好學習,我們都是業餘學習的,所以就隨意一點吧。

對於幼兒的鋼琴啟蒙教育,在我看來,無論以後是否會走上專業的道路,在初學階段,家長與老師都應報以認真,謹慎的態度。因為在4-6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的思維發育最迅速的階段,孩子會主動吸收身邊任何一個資訊,而對於還沒有形成一個正確的是非觀的孩子來說,家長時刻都需要給予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以幫助孩子正確的是非觀的形成,任何一個錯誤的方式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發展。

比如今天有一點點的咳嗽,或者是天氣有些不好,但是在不影響出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問孩子你能不能堅持去上課,任何事情只有懂得堅持才能做好,如果孩子說沒問題,那麼應該誇獎,並且努力幫助孩子理解堅持的含義,將學會堅持這一顆小樹苗種在孩子的心裡,等到十年後開花結果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相信會撐起孩子的一片天。

第三種:隱身型

這一類的家長往往事業纏身,老師很難碰見,有時連打個電話都難,孩子的所有學習都交給了學校與老師,家裡只有爺爺奶奶負責接送。

在中國目前的社會中,這一類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數的70後80後的家長正是事業發展的高峰期,無暇顧及到孩子的學業也可以理解,但是這種做法本身是不可取的。

其原因有二:

1,隔代情更親,大多數的爺爺奶奶都是非常疼愛自己的孫子孫女的,這是無可或非的,但是往往很多的長輩們很難把握疼愛與溺愛的分別。無法準確把握的原因一個是親情,一個是精力。親情濃與血的概念在長輩中是很強烈的,而且在舊的社會環境下,吃過苦的長輩們更希望把好的都留給孫輩們,害怕孫輩們吃一點苦。另一個原因是孩子的精力旺盛,往往不依不饒的哀求下,精力不足的長輩們自然就敗下陣來。長此以往,基本就是孫輩們說什麼就什麼了,這樣不利於孩子正確的自我定位,自我價值觀的形成。

2,受到知識結構的影響,長輩們通常在行為能力,思維能力上不善於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培養,雖然可以在道德行為規範上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但是往往老師指出的問題,涉及到一些思維模式方面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得到解決。比如有的孩子在彈琴的時候喜歡彈快速,而老師要求的手型在快速中是無法正確保持好的,但是如果僅僅只是口頭上責備孩子速度不正確,往往孩子不可能改變,因為往往速度上的過快是由孩子內心的活躍浮躁與不細緻造成的,要想讓孩子改變只有先用溫和的語氣在情緒上安撫,讓孩子不急躁,然後告訴孩子老師的要求是什麼,最後告訴孩子寧可少彈正確的幾遍,也不要毫無意義的把錯誤重複若干遍。這樣子的教育方式,往往在長輩中很難落到實處。

所以,希望廣大的隱身型家長,都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給予孩子應該得到的那份關懷與關愛。

第四類:蜜糖型

蜜糖型的家長遵循的一句話就是,聰明的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一般的口頭禪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這個你都能行,媽媽太佩服你了等等。本身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確需要不斷的鼓勵與支援,也只有在不斷的鼓勵中,孩子才有前進的動力與信心。但是,再好的靈丹妙藥也必須考慮對症下藥這個前提。這裡指出的問題,就是藥不對症,濫用誇獎之後的後果。

比如,一個學到拜厄下冊的5歲半小朋友,老師的要求中會有很多細節,比如控制速度,控制右手的樂句呼吸,表現出音樂中的基本強弱關係,還包括糾正一些錯誤的習慣動作等等。而老師發現孩子每次的回家都沒有按照上課時提出的要求來練習。

後來在跟家長溝通當中,發現家長正是屬於蜜糖型的。平時在家裡對孩子的要求過於的簡單,只要求今天練習多長的時間,或者多少遍,完成之後就答應孩子去吃自助餐或者玩ipad,長期的物質引誘教育方式,還有跟孩子目前程度不相配的標準,讓孩子無形之中形成了對自己低標準要求的模式,在可以簡單付出就得到獎勵的誘惑下,人的惰性會放大到極限,這時候,任何一個對他高標準要求的人都不會成為他的朋友,自然老師的話已經可以當成耳邊風了。

這樣的例子不多見,但是也並不罕見,蜜糖型的家長需要明白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任何的好的規章制度都需要正確的實施細則。在誇獎的教育模式下,最關鍵的是衡量何時應該誇獎,怎樣制定誇獎的標準,以及獎勵的輕重。並且,物質獎勵的方式只適合在幼兒時期,或者事物發展的初期多次使用。過長時間的頻繁使用物質獎勵,只會讓孩子的物慾心理膨脹,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第五類:火箭型

火箭型的家長對待孩子的要求與完美型的家長一樣,都很高,但是要求的方向卻很不一樣。火箭型的家長要求的往往是孩子學習的結果,成果,成績,在鋼琴學習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希望學的比別人快,學的比別人多,比賽得獎比別人多,考級級別比別人高等等。這樣子思維的方式很容易忽略掉學習的過程,以及在過程中孩子需要學習到的眾多細節。

首先,鋼琴的學習細節眾多,程度的好壞完全無法簡單透過級別來定義,目前的鋼琴等級考試,大多是以鼓勵孩子為目的的,在要求上放水的太厲害。我就經常會聽一些家長說孩子的某某同班同學在小學三年級就已經考過了十級,這種看似天才式的進度90%都是家長與老師揠苗助長式的產物,而並不是孩子真的就那麼優秀。又或者有的家長今年剛考過了六級,明年就要求老師教孩子考十級,老師勸家長說這樣對孩子不好,家長還義正言辭的說某某親戚家的孩子就是這樣子學習的,真是讓人啞口無言。

其次,目前社會上的比賽有很多,而很多的比賽都是參加就可以得獎的,比賽本身制度好壞不論,因為至少參加比賽可以鼓勵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的作用是有的。但是,有的家長與老師卻讓本身只學習鋼琴半年的孩子準備一首三級難度的曲目去比賽,希望靠曲目的難度一鳴驚人。結果,本身應該只有一級水平的孩子硬生生的需要完成一首三級的曲目,無論是識譜還是演奏都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負擔,而越是艱難,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就越長,對孩子今後學習鋼琴也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的。

談到危害,其實這類問題的危害對於孩子是比較大的。據我的經驗,大多數考過十級之後就再也沒有碰過鋼琴的孩子的學習歷程就是這樣的,因為揠苗助長的方式不可能讓孩子理解音樂的美妙,不可能讓孩子處理好音樂的細節,不可能讓孩子沉浸在音樂帶來的歡樂之中,長期枯燥的動手指的過程,在有一天終於達到十級之後,給家長帶來的是滿足,給孩子帶來的只是一種解脫,自然再也不願意接觸這個枯燥的東西了。

第六種:保姆型

保姆型的家長的特點是擅長助攻,對待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都會第一時間給予幫助,並且事無鉅細,都喜歡採取包辦的方式。

比如:一位4歲的小朋友剛在我這裡學習了一個月時間,對於五線譜的認識還不是很熟練,當我指著書上的音符讓孩子唱出來的時候,孩子可能還在思索如何回答,保姆型的家長就已經會在旁邊著急的說是mi啊,當時我的汗啊,心想我沒有問你啊。

這是上課時的例子,還不是很典型,更多的例子是孩子在家裡練習時出現的。當老師上課佈置了一首新作業要求回家練習的時候,懂一些五線譜知識的家長往往會告訴孩子每一個音是什麼,在鋼琴上彈在哪裡,然後孩子記住後只要求孩子多彈幾遍練熟即可。到上課回課的時候,老師發現孩子作業完成的很好,就會繼續學習新的知識。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後,孩子的家長出差了一週,這一週裡孩子的作業完成的非常糟糕,連音的位置都找不到了,老師這才發現孩子其實只是記住了媽媽教的動作,根本沒有理解實質,並且由於知道回家後媽媽會教自己彈,所以上課時也一直處於混沌狀態。

這樣的例子不僅僅會出現在鋼琴的學習中,基本會覆蓋孩子生活的每一處,用事無鉅細來形容毫不為過。學校的作業回家教,學校的作業內容都是由家長問了老師之後再告訴孩子的。孩子的衣食住行,隨處都能見到保姆型家長的身影。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還有機會學習到東西嗎?看似關愛的行為中,家長已經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權利了,這一點尤為值得思考。

第七種:唐僧型

大話西遊中,唐僧喋喋不休式的說話方式相信大家一定會過目不忘,在生活中,很多的家長也屬於這一型別。

比如:孩子往鋼琴上一坐,家長就唸叨你的腿放好啊,孩子剛把腿放好,家長又說到把書放上去,孩子剛把書放在譜架上,家長又說到好了不要晃腿了,準備上課了。這樣子的情況相信不少的老師都遇到過。甚至在老師上課的中途,家長還會突然殺出來一句話把老師跟孩子都嚇一跳。

又或者是孩子在家裡練琴的時候,家長往往會在旁邊路過時來一句,你注意了老師的要求沒有啊。然後過一會又路過時再來一句,你看你的手腕又低了。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不能讓人快樂的玩耍了?

其實,唐僧型的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很多的問題孩子自身無法做到,的確需要家長來提醒,可是家長往往會處於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用一種顯示自身權威的方式來直接指出孩子的問題,這樣的做法其實並沒有尊重孩子的內心。

要知道在一個3-5歲的孩子心裡,已經開始慢慢形成自尊心的概念,而6-8歲中,自尊心已經完全形成,9-12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清醒的辨認出家長的語言中是否帶有傷害他自尊心的語氣。

所以,我遇到過的很多叛逆的孩子中,家長裡面唐僧型的居多,這樣子的家庭氣氛總是火藥味十足,動不動就會爆發出一次小型的爭吵。

在這裡,我需要告訴唐僧型家長的是,言傳不如身教,把你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親身示範給孩子看一次,強過你在他耳邊嘮叨100次。比如你希望孩子專心練琴,而你卻在一旁開心的看著電視,請問這樣怎能讓孩子練的進去呢。

並且,家長需要用平等的姿態來面對孩子,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只有你把你的孩子當成一個成熟的大孩子來看,你的孩子才會真正更快的成熟起來。長期用從上到下的姿態來教育孩子,不利於孩子建立起正確的人與人溝通的方式,這樣的孩子以後生活中很容易要麼自悲,習慣給人管教,要麼叛逆,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都不利於孩子今後很好的融入社會。

以上就是全部的七種型別,不知道家長朋友們看完會不會覺得要求太高了?其實不然,咱們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在孩子學琴過程中,家長難免會考慮這考慮那,但切記任何事兒都不能過頭:

你可以對孩子高要求但不能苛求

你可以給孩子自由但不能放任

你可以忙自己的事業但不能不管不顧

你可以寵愛但不能寵溺

你可以目標堅定但不能急功近利

內容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