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這味藥能不能治“入園難”?

摘要

中青快評

義務教育不僅有免費和普及的特性,更具備統一性和強制性。

近日,教育部在對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574號(教育類433號)提案的答覆中表示,關於將幼兒園納入義務教育體系,教育部組織專家做過研究論證。

專家們認為,義務教育具有普及、免費和強制等特點,目前公眾對學前教育的主要訴求是希望政府承擔更多責任,儘快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對學前教育是否應具強制性,或多長年限的學前教育應具強制性,各界還有不同看法,需進一步研究論證。

義務教育這味藥能不能治“入園難”?

說到“入園難”,不免想起孩子3年前“入園無門”的經歷。相信不少人都看過類似“幼兒園招生,家長雨夜通宵排隊報名,擺躺椅裹棉被”之類的標題,儘管沒有新聞報道所描述的那麼誇張,但入園問題著實讓不少家長傷透腦筋。

小區媽媽們一起遛娃時,都會交流“擇園”經驗。這才發現,原來幼兒園也有鄙視鏈,站在最頂層的是國際幼兒園,號稱雙語教學,每年交費15萬元-20萬元,其次是每月5000-8000元的“私立園”,末端則是每月兩三千元的民辦園,大多藏身小區居民樓,缺乏獨立的活動空間,衛生狀況也馬馬虎虎。

說到幼兒園鄙視鏈,還有個特殊存在,那就是公立幼兒園。北京的公立園物美價廉,每月收費不過千元,餐飲質量、活動空間都沒得說,唯一的缺點恐怕就是“進不去”。幼兒園附近的居民和直屬機關單位,早已鎖定入園名額。對於附近沒有公立園的家庭來說,入園難、入園貴,讓人異常心累。

結合個人經歷來看,相當一部分民眾主要是看中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免費,這才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化,視為解決入園難和入園貴問題的良方。

首先,必須承認,現階段學前教育成本高漲,確實讓相當一部分家庭不堪重負,甚至有人將入園難看作是二孩政策落地的攔路虎。其次,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園水平參差不齊,類似黑心園、無良幼師虐待幼兒的新聞屢見不鮮,也是家長呼籲學前教育規範化的重要原因。

義務教育這味藥能不能治“入園難”?

但是,義務教育不僅有免費和普及的特性,更具備統一性和強制性。對尚處於學前教育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幼兒發育水平差距不小,男童和女童的差別也很大,強制“入園”未必適應其生理發育規律。對那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強、適應性差,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來說,過早強制入園,未必是好事。

學前教育是否應納入義務教育,這場大討論的焦點並不在於“義務”。而且,人們期待的“義務”,也區別於學齡階段的義務教育。找到“入園難”“入園貴”的破解之道,才是問題的關鍵錨點。

事實上,國家層面已看準了社會對普惠性幼兒園和公辦園的巨大需求,近幾年動作很大。從資料來看,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8.1萬所,比2011年增加11.4萬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76.01%,全國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從2010年的244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009億元,增長了8.2倍。

以筆者所在的北京地區為例,3年前,我家孩子就讀的民辦園,現在已改為普惠園,收費也從4000多元降至千元以內。回應社會“幼有所育”的期盼,儘可能提升普惠園的比例,加快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學前教育差距,想方設法讓公眾不再為“入園難”“入園貴”煩心……破解這些難題,不僅為小家,更是為“大家”。

撰文/白晶晶

微信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42 字。

轉載請註明: 義務教育這味藥能不能治“入園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