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沙市清代老照片試解
照片提供人:荊標哥 討論人:C君 L君
審稿:兩壺兄 責任編輯:江陵吳彥祖
今年三月,本號上傳了一組地點標明為“沙市”的老照片。經荊州記憶文化沙龍同仁的對比分析後,得出了一個初步結論:1、拍攝地點確定不在沙市。2、圖中建築物應是宜昌“姜孝祠”。
1、從切口、字跡內容和細節上分析,兩張照片拍攝是同一建築物
首先是兩張底片剪口對接留字吻合,照片應該是先後拍攝;其次,切口文字顯示,前為“廿四孝”、後為“姜孝子”,用詞意向相合;最後,細部放大對比兩張照片,從光感、飽和度、牆、牆磚、牆高、磚比例、石灰抹線、瓦、瓦當、脊剎、脊吻、日照光線、影、樹、環境等,有許多對比點。
所以說兩張照片拍攝的應該是同一建築物。
2、用宜昌已確認的姜孝祠的照片,和圖1和圖2作比較,再參考圖2的對聯內容,可確定圖1、2為姜孝祠。
圖4為宜昌1894年 姜孝祠
鯉泉勝蹟
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凡忠臣孝子享祀春秋
對比圖3和圖4對比檢視,從兩圖的左上角細部來說,整體風格、排列、山牆(ABC三點)均有相似對比點。
另外從圖4的攝影角度來分析,右邊為長江,大約在冬季。圖3則是正對長江,大約在夏季。
3、宜昌“姜孝祠”文獻記載和照片場景相符
“11月4日,筆者拍攝了一組點軍孝子巖的照片。
該巖位於點軍區十里紅村境內,姜詩溪(現名卷橋河)入江口北岸,與鎮川門隔江相對。巖壁長約440米,東北臨長江,東南臨姜詩溪,均為絕壁。最高海拔89.1米。
據傳,東漢時期的進士姜詩(廣漢人)因仕途不順,曾流寓宜昌,在此結廬而居。姜詩及其妻龐氏對年邁的母親十分孝順。一年冬天,姜詩母親重病,郎中稱要用長江鯉魚做藥引才能治好母親。當時天寒地凍,連長江也結冰。姜詩來到江邊,解開衣服趴在冰面上,想用體溫化冰取魚。就在這時,冰忽然融化,兩尾紅鯉躍入姜詩懷中,薑母得以康復。這就是二十四孝裡的"臥冰求鯉"的故事。當年姜詩一家住在這座山上,每天都要下山挑水。
一日,姜詩下山挑水時,不幸落水溺死,龐氏恐母親傷心,假稱姜詩出外求學。第二天,姜宅旁突然湧出一股山泉,泉內躍出一對金鯉,自此日日不斷。後來人們便把他居住的地方美其名曰"孝子巖",把姜宅旁的那股山泉稱作"甘泉"或"孝婦泉",山下的這條溪就取名為姜詩溪了。
人們還在孝子巖後修建了"姜孝子祠"(又名"甘泉寺",群眾俗稱"安安廟",就是姜詩溪對面的白房子)。山腳下的姜詩溪口俗稱河口,自古以來便是連線長江右岸與宜昌城區的重要渡口。”——2011年11月4日 宜昌點軍網
圖1右邊,有十字架
圖1右下有十字架,此地應為教會墓地
“天主堂印書館,天主教印刷館。同治十二年,宜昌最早的教會基地由江蘇籍神父黃廷彰修建。[1]光緒九年,位於樂善堂街的新教堂和主教府建成。
光緒十五年,祁棟樑主教上任後,便在下鐵路壩(今中心醫院一帶)購地,準備修建男女修道院、孤兒院和醫院。光緒十七年,宜昌教案發生,樂善堂街、濱江路的聖心堂被燒燬。次年,祁棟樑主教在樂善堂街和濱江路重建教堂和住宅,又在宜昌河西石榴紅修建天主堂,用作男修院。
光緒二十四年,再在下鐵路壩修建愛德堂(修女院,俗稱聖母堂)、孤兒院、醫院和男修院。光緒二十九年,男修院落成,石榴紅天主教堂的修生遷來。之後,在石榴紅天主堂內又設了印書館和新民學校。據印刷業內老人胡居馨回憶,印書館配備了必需的各種型號的中外鉛字和印刷機器。這在當時宜昌屬於獨一無二的鉛印廠家。到民國九年,印書館裝置相當完備。起初各種鉛字是向上海徐家彙土山灣印書館購置的,因久用耗損,急於全部更新,便改向產品較佳上海商務印書館購換。機器裝置及資金,開始從外國募捐而來,後來教會也有所補償。本來印書館的印刷機均附帶電動部件,因館內無電力裝置,運轉仍靠人力。印書館開始的負責人由比利時神父文在茲擔任。因他家裡是搞印刷的,所以對業務很熟悉。
民國六年6月9日,文在茲在石榴紅(十里紅?)天主堂山背後小河(姜詩溪?)中,因營救落水學生溺亡,於是便由中國神父李奧頤接替。但不久仍由比利時人調換。印書館的固定工人雖只有10多個,但館內的雜活,乃至檢字、排版、機印、精裝製作等業務,都以半工半讀的形式,由新民學校的學生承擔。每年還對館內學藝學生的印刷業務進行考核。這不僅解了印書館工人缺乏之急,而且促成有的學生日後從事印刷職業,就讀新民學校的胡居馨就是其中的一例。印書館很長時間不對外營業,只印宜昌教區內的宜昌、荊州、施南(今恩施)縣鎮天主教所設中小學、醫院、診所等所需的印件,以及教會的中外文書籍,到後來才少量接待外來業務。
宜昌淪陷時,印書館的全部裝置都被日寇佔有。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又由比利時人馮德隆部分收回,在樂善堂街天主堂旁開機幾年。”——宜昌天主堂印書館 百度百科
從這兩段文獻中可以得知,宜昌市點軍區十里紅村境內孝子巖上曾經有“姜孝子祠”,另外光緒十七年在宜昌河西(點軍區)修天主堂,做男修院。照片中出現的教士墓地、鯉魚勝蹟、孝子、江面均可以在文獻中得到證實。
綜上所述,從宜昌“姜孝祠”的照片和文獻記載來看,我們發現的疑似“沙市清代老照片”,確定不是沙市的照片而是宜昌“姜孝子祠”。
最後讓我以C君的文字結尾:
“叢林已廢姜祠在,事蹟難尋楚語訛---歐陽公”
“羅縉紳,雖為水師總兵,但對文保尤盡心力。東山寺、黃陵廟等都有修繕,這個人蠻有意思。”
“試想當年,驚濤拍岸,揚帆起航,遊弋峽江上下,兩岸青山盡覽。羅總兵抬望眼,黃陵廟棟宇維新黃牛巖下,東山寺攬勝雄姿挺拔東山,姜孝祠氣象莊嚴遙相呼應。庚申恥(注,庚申恥指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莫等閒,重振舊山河—……總兵心頭,想必是別有一番滋味。”
歡迎網友提出疑問,並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