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大學在本地很受歡迎,但是外地人不怎麼了解,是哪些大學呢?
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海內高校的層次,教育部直屬大學、中心部委直屬大學、省屬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門所屬高校等四個層次。前面兩個大家很好了解,就目前來說,基本上就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同義詞。
高校受歡迎程度的幾個前提:1、辦學實力及規模;2、全國招生計劃覆蓋率;3、所屬治理部分等。第三條就是上面所提到的4個層次,由於管轄部分層級越高,海內知名度和歡迎程度就越高。第一條辦學實力及規模是大家所最常見談到的一條,在此不再臚陳。
今天我們主要來聊聊第二條。
高校在某個地方的受歡迎程度,實在與高校在該地投放的招生計劃指標是密切相關的,高校在某個省市投放的計劃人數越少,則存在感越低;反之則越高。
我們來看看清華大學的生源分佈,清華大學每年的生源來源地宣佈沒有詳細到省,但是按全國大區劃分生源佔比資料有宣佈,2018年清華大學新生中,華北地區佔比20.25%、華東地區21.82%、華中地區17.98%、西南地區12.59%、東北地區9.39%、西北地區8.47%、華南地區7.46%、港澳臺地區2.05%。許多人從這些資料中得出一個嫌貧愛富的結論,實在本質上仍是有一個生源質量的區別,從總體上來說,目前海內高校生源來源地分佈的分配上,清華、北大的分配計劃仍是最為規範、比較公道,當然詳細到省市的話,北京市的佔比過高,應該壓縮其比例,這個也是很顯著的道理。
我們來看看第二段的四個層次高校的招生規模比例分配的題目。教育部及中心部委高校除個別高校外,一般要求的本地化比例在25%一下,也就是說留給外埠生源的比例高達75%,這個數目仍是比較多的,一般來說全國各省市都能分配到數目不等的招生計劃,有招生計劃,一定會推動家長及考生對學校的瞭解與志願填報,那麼受歡迎度則跟著計劃數目的高低而變化。
第二個層次則是省屬高校,這是各省市管轄的公辦高校,一般來說,這一類高校的本地化招生計劃控制線在60-70%左右,也就是說留給外埠生源的計劃數目只有30-40%,佔比則和第一個層次的部屬高校比低了近一半,但因為本地公辦高校的招生總人數一般來說都比較大,許多年度招生計劃人數遠超甚至數倍於部屬高校,其分配給外埠省市的計劃人數比例少,但絕對數仍是比較可觀,但是給本地考生的印象則完全不一樣了,招生人數多、體量大、學科數目齊全,那麼被錄取的機會就比較高,從全省範圍來說,則成了比較受歡迎的一個層次的高校。
第三個層次則是省級教育部門所屬高校,這些高校一般就是民辦學校及獨立學院,這部分高校是本科招生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佔據全省本科高校招生計劃的40%-50%,同時也是本科擴招的主要吸納層次,而其本地生源佔比則高達90%。固然這個層次是吸收本地生源最多的高校,但因為民辦性質,已經總體辦學歷史較短,辦學實力差距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並不受大眾所喜愛。
所以,能夠廣受本地考生及家長歡迎,但是在外埠影響力不夠的高校,具備如下幾條:1、公辦高校;2、本地生源招生比例達到或者超過60%左右。
好比重慶的高校中,處於第一陣營的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屬於部屬高校,他們在重慶本地的生源計劃佔比都處於30%以下。
重慶師範大學,2020年招生計劃總人數為6153人、重慶本地生源為3961人,佔比達到64.4%;重慶郵電大學2020年招生總人數5200人、本地生源佔比達到50%左右;重慶醫科大學本地生源佔比達到54%左右等。
對於本地生源佔比達到或者超過60%的佔比之外,該部門學校給外埠生源的分配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我們來看一個2020年成都理工大學的招生計劃分配資料:
四川4738人、重慶220人、湖南140人、貴州140人、湖北175人、河南140人、廣東120人、甘肅90人、福建35人、遼寧50人、內蒙古10人、……等等,我們看每一所高校的分省計劃人數懸殊也是非常大的,一般來說本省範圍周邊省市的計劃人數相對會比較多,間隔越遠,計劃人數相對就會越少,從而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計劃分配區域性的題目。那麼這裡又會泛起一個高校招生計劃人數,除本省市外的一個核心招生區域及次級區域。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本省市以外的核心招生區域,高校的影響力或者受歡迎程度仍是比較大的,但是在次級區域則幾乎沒有多少影響力可言。
綜上所述,那麼在本地廣受歡迎,在外埠不受更多人所瞭解的高校有哪些?一般來說這個層次的高校一般是本地的公辦、中部水平的二本高校是最貼切的一個群體。一般來說般地公辦、頭部二本高校的區域影響力仍是比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