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評|把好社會事務“進校園”的大門

近日,全國多地政府部門轉發《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於禁止向學校攤派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漲粉”“評比”“推銷”等指令性任務的通知》,組織社會事務進校園從嚴管理情況排查,重點為要求教師、家長、學生安裝、使用各類App,給學校下達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漲粉”“評比”“推銷”等指令性任務的情況。

新民快評|把好社會事務“進校園”的大門

圖源:東方IC

“指尖形式主義”向學校蔓延的現象,近期受到媒體關注。一些家長群中出現越來越多與教學無關的資訊,漲粉、拉票、求關注都盯上了家長。究其原因,是一些政府部門看中學校人員基數大、易管理等“優勢”,將政務類公眾號、App的漲粉需求,以及各類評比任務,透過家長群轉嫁至學生家長。甚至,有的商業機構藉助與政府部門合作開發App、公眾號,在家長群中積攢“人氣”,謀求商業利益。

家長群“資訊過載”,是任務和壓力層層轉嫁後的結果,不僅家長不堪其擾,教師和學校也不堪重負。有家長表示,面對各種打著“自願”旗號的強制攤派,為了孩子,自己只能當起“工具人”。而對教師來說,與教育教學科研無關的社會性事務多了,留給潛心教學教研、提高專業水平的時間和精力就少了。給教師減負,少不了清理規範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項,把時間和精力還給教師,讓教師能靜下心來教書育人。

把好社會事務“進校園”的大門,責任不只在學校,需要從源頭治理。這次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釋出的通知中,不僅要求各地部署開展全面排查,還要求完善投訴舉報渠道,接受學校、教師及家長對攤派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漲粉”“評比”“推銷”等指令性任務的投訴舉報,並及時核查處理。一方面,政府部門當以身作則,杜絕行政任務向校園轉嫁;另一方面,更要透過完善制度機制,如“白名單”“黑名單”等目錄清單制度,加強日常監管,遏制形式主義向校園蔓延之勢。

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首要責任是保障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向學校攤派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務,本就與教書育人的宗旨格格不入,給家校增加無謂負擔之餘,也讓人擔憂對教育教學環境、學生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期待相關排查整改落到實處,讓家長不再為了孩子當“工具人”。

紀玉/文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58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民快評|把好社會事務“進校園”的大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