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更崇拜什麼樣的人

在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偶像與榜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少年兒童更崇拜什麼樣的人?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中小學生偶像文化與榜樣教育研究”課題負責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豔,請她結合報告中的資料發現進行了深入解讀。


少年兒童的偶像與榜樣越來越融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調研主題是少年兒童的偶像與榜樣,兩者在概念上有哪些異同?少年兒童如何區分?


孫宏豔:偶像與榜樣既有明顯的不同又互相聯絡。在區別上,首先,偶像往往是少年兒童自主選擇的,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演員,有的喜歡運動員,這些大多是他們在流行文化中作出的選擇。而榜樣大多是教師、家長給孩子樹立的,或是社會倡導人們去學習的,體現了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規範,更具權威性。從這點上看,因為偶像是少年兒童主動選擇的,所以他們對偶像的認同度更高,而少年兒童在榜樣的選擇上更被動一些,因此對榜樣的認同可能不如對偶像那麼“死心塌地”。


第二,偶像與榜樣的特徵不同,給少年兒童的感受也不同。偶像藉助流行文化、商業營銷和市場運作等,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往往是完美化、理想化的形象,而且由於是少年兒童的主動選擇,他們更有可能把偶像的閃光點放大,從而使偶像呈現出耀眼的光環。而榜樣由於是教育者樹立的,更多體現的是社會價值和道德情操,更具有時代性和現實性。


第三,目的性不同。我們常說偶像崇拜和榜樣學習,這兩個詞說明了選擇偶像與榜樣的目的不太一樣。榜樣更多是用來學習的,學習榜樣的行為、品質,而偶像更多是用來崇拜的。比如一個孩子崇拜某個運動員,覺得他“太厲害了”“太神了”,但並不一定想著自己也要做個運動員。


第四,偶像與榜樣的質量不同。偶像是少年兒童根據自己的標準選擇的,因此可能是優質的,也可能是劣質的。而榜樣是教育者樹立的,質量也是優質的。


但是,偶像與榜樣不是割裂的,相反我們的研究發現,偶像與榜樣越來越融合。少年兒童可能既有偶像又有榜樣,也可能偶像和榜樣的人選存在交叉。少年兒童對偶像的崇拜,有可能轉化為學習的榜樣,比如偶像的一些行為、氣質、品德等成為少年兒童模仿的目標。同樣,榜樣的形象、言行等,也有可能讓少年兒童感到非常有魅力,從而對榜樣產生崇拜心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調查顯示,49.5%的受訪少年兒童表示自己有偶像,73.3%的受訪少年兒童有榜樣。您如何看待這一結果?


孫宏豔:偶像和榜樣對少年兒童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過去和現在的調查都顯示,少年兒童表示自己有榜樣的比例更高。我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有這樣幾個:第一,偶像也有可能被孩子當作榜樣來學習,在他們眼中兩者的界限可能沒有那麼清晰。第二,偶像是少年兒童自己選擇的,榜樣是學校或家庭樹立的,教育在其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這也使榜樣在少年兒童的感受中更突出。第三,偶像崇拜、追星、粉絲文化等往往被家長、老師排斥,因此少年兒童對“有偶像”的確認,也會比“有榜樣”更謹慎、保守。


我們對不同學段少年兒童進行的比較發現,小學生有榜樣更多,中學生有偶像更多,這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徵,因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對小學生更有引導力,而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對時尚文化、社會流行風向標等更敏感,因此他們自主選擇偶像更多。


少年兒童選擇偶像更重視精神內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10年前您進行了同樣的調查,資料比較顯示,歌手、演員、運動員一直是少年兒童主要崇拜的偶像,同時科學家在少年兒童偶像中的排名從12位升到了第5位。您怎麼看少年兒童偶像選擇上的變與不變?


孫宏豔:我覺得這既揭示了少年兒童偶像崇拜的規律,也體現了新時代少年兒童偶像崇拜的新特點。規律性體現在歌手、演員等明星在少年兒童中的強大影響力。這些明星偶像大多是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們年輕時尚、多才多藝、外表靚麗、個性突出,這些都是少年兒童在成長中非常渴望獲得的氣質。同時這些明星藉助網際網路等大眾媒體、商業包裝和市場運作,更容易進入青少年的視線,而且,唱歌、跳舞、電視劇、運動專案等能讓少年兒童感到減壓、有趣、好玩,這些是任何一代孩子都需要的,也是偶像不變的吸引力。


和10年前相比,科學家成為新偶像,這與中國的發展及少年兒童的成長環境有密切關係。中國近些年的發展成就,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同時,近些年大眾媒體在宣傳主流價值觀、弘揚正能量上發揮了更多精神引領作用。在少年兒童教育方面,隨著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逐漸科學化,少年兒童更渴望汲取精神營養,更重視偶像的精神核心。因此他們對偶像的選擇,從青睞靚麗的外部特徵,到逐漸看重對人類和社會的貢獻。在10年前的調查中,形象好是少年兒童選擇偶像非常重要的因素,位居第2位,但本次調研發現,形象好對少年兒童選擇偶像的影響力在下降,排在第6位。這反映了少年兒童價值追求的變化,更重視偶像的精神內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少年兒童的偶像崇拜上,還需要哪些引導?


孫宏豔:在少年兒童的偶像崇拜中,最讓家長和老師擔心的就是追星問題。過去青少年追星往往是個體化的,比如買海報、雜誌,與同學聊明星,比較突出的就是去看演唱會,但網際網路時代的追星行為範圍更廣、群體更大、形式更多元。追星的人藉助網際網路形成了一個個圈子,成為“飯圈”。“飯圈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對少年兒童的成長非常不利,很有必要加以引導。


引導首先要在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孩子喜歡偶像有他們的理由與需求,要先了解他們為什麼喜歡明星偶像,瞭解少年兒童流行文化的流變特點與方向,與少年兒童“同頻共振”,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把明星偶像的正能量精神內涵轉變為少年兒童成長的精神營養。


在尊重的基礎上要特別重視價值觀的引導。在“飯圈”營銷手段的裹挾下,對明星偶像高度認同的少年兒童很有可能被不良价值觀誘導,發生粉絲間的互撕,或者為了偶像謾罵與自己持不同看法的人等。要培養少年兒童理性表達情感的行為習慣,同時也要借勢借力,挖掘“飯圈文化”中的正能量,用少年兒童喜歡的表達方式,將主流價值觀與“飯圈文化”等亞文化對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山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30 字。

轉載請註明: 少年兒童更崇拜什麼樣的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