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鄭冠。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位文狀元和武狀元都考中的天才,不過卻在歷史上默默無聞。
古代的階層近乎固化,而科舉幾乎是改變自身所處階層的唯一途徑,某種意義上看,科舉制度跟現在的高考差不多。事實上,古代的科舉考試比現在高考難多了,就拿最基本的錄取率來說吧,現在達到分數線就可以上大學,只是大學的好壞有所不同。古代則不一樣,正式的科舉考試會分為三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為鄉試、會試以及殿試。
從秀才到舉人錄取率不到十分之一,從舉人到貢士的錄取率在0.5%至4%之間,從貢士到進士的錄取率則更低,不到百分之一。而高中狀元的難度則更大。
從隋朝到清末,科舉制度在我國出現了1300多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誕生的文狀元只有654人,武狀元則更少,只有185人。而鄭冠能各佔據一席,可想而知難度有多高,那麼,鄭冠又是何許人也呢?
鄭冠是唐朝人。
公元823年,鄭冠高中文科狀元;
公元828年,鄭冠又中武舉狀元。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人物,在歷史上卻沒有留下過多的痕跡,有關鄭冠的生平、生卒年月、履歷以及人物評價等都寥寥無幾。從隻言片語的記載中很難去考量鄭冠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這裡只是一些推測。
當時擔任鄭冠文科考試的考官叫王起,此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遍覽群書,在當時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後來還官至宰相。
王起曾向朝廷舉薦過不少名士,而這些名士都很擅長文辭,恪守公道,因而王起就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古代科舉考試,一般由考官先行批閱,最後把狀元、榜眼、探花的名單以及卷子遞交給皇帝審閱,皇帝則充當一個類似複核的角色。
在此過程中,皇帝會和考官共同審閱,一起探討卷子的文采優劣。而鄭冠能成為狀元,其中王起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王起先看了鄭冠的卷子,又在皇帝面前極力舉薦鄭冠,從中不難推測出王起的影響。結合王起舉薦名士的標準以及鄭冠一舉拿下文武狀元的壯舉,鄭冠至少是符合以下幾個條件的。
第一,擅長文辭,博覽群書。
鄭冠能考取文狀元,至少文字功底方面不會很差,據一些資料記載,鄭冠還很擅長書法,據說他還有一部著作,叫《濟亭記》。不過可能因為戰火,也可能是鄭冠本人的原因,該書卻沒有流傳下來。
第二,努力,不甘平庸。
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當時鄭冠已經奪得文狀元,按理說已是前途輝煌,可鄭冠似乎並不滿足於一個文狀元,後來又奪得武舉狀元,可見鄭冠是不甘於平庸的。
而從文狀元到武狀元,鄭冠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由此不難推測,鄭冠應該是個很勤奮的人。
第三,恪守公道。
主要是王起舉薦的名士都有這個特點,鄭冠應該也不例外。
當然,這些只是一些猜測。
但不可否認的是,鄭冠的經歷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可惜就是這樣一位文武狀元,在歷史上卻默默無聞。不過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似乎十分常見,例如,如此多的文、武狀元中,只有郭子儀、文天祥等少數狀元為人所知,剩下的大多數狀元都很難被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