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禁帶入校治標更要治本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學校應設立校內公共電話、班主任溝通熱線等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不得使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關於手機能不能進校園的問題,長期以來都存在爭議。一方面,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智慧手機不僅僅是一種通訊工具,更兼具社交學習、娛樂休閒等功能。眼下,透過手機查閱資料、交流學習等已司空見慣。另一方面,方寸之間的小小螢幕,往往夾雜著大大的誘惑。對於心智還未發育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極易沉迷於網路遊戲、小說,背離手機“助力學習”的功能,還有可能導致近視,影響身心健康。

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就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彼時,許多教師、家長紛紛呼籲禁止手機進校園,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提出相關議案提案,不少省市還出臺有關規定。這些呼籲和舉措,為此次出臺禁止手機進校園規定作了一些探索。細看教育部的通知,既有統一要求,也為確有需求的例外提供解決辦法,避免了“一刀切”的簡單粗暴,滿足了學生與家長必要的通話需求,體現剛柔並濟的制度設計,賦予教育管理更多溫情。

當然,在禁帶手機入校園之外,我們還要更多考慮如何破解學生日常生活中過度使用智慧手機的問題。實際上,智慧手機只是工具,關鍵在於使用者如何趨利避害。畢竟即使禁了手機入校園,也難以管住學生課後沉迷於手機。為此,必須從源頭入手,讓學生正確認識併合理使用手機。

應該說,未成年人使用智慧手機的普及和流行,是數字經濟大潮蓬勃發展的時代投影。如今的課堂,早已不限於校園內,藉助手機等數字裝置的多媒體教學、線上教學已經普及;課堂外,QQ群、微信群早已將家校雙方緊密繫結。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享受到數字化為我們學習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自然也要正視其負面影響,而不是簡單歸咎於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弱。

如何引導未成年人放下手機?考驗各方智慧。一方面,學校要改進教學方法,減少不必要的“線上教學”,讓孩子們的思緒更多專注於課本與課堂。同時,要讓課堂教學更具吸引力,讓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把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點從手機螢幕拉回校園。另一方面,家長也應身體力行適度使用智慧手機,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上,言傳身教,助力孩子形成更強的辨別力和自控力。多方齊抓共管,才能破解孩子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

作者:包騫

來源:福建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81 字。

轉載請註明: 手機禁帶入校治標更要治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