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夏代的教育機構為庠、序。“庠”兼有奉養、教育和糧倉的作用。“序”是進行射箭訓練的場所,可看作是武士學校。到了商朝,貴族教育有了很大發展,除了庠、序之外,還有兼教音樂的“瞽宗”和專門進行教學的“學”。商人的“學”有大學和小學之分,教育內容以禮樂和射技為主。周承接了夏、商兩代的文明而又有了較大發展,是奴隸制的鼎盛時期,故西周一代,文化發達,禮樂昌明,貴族教育也有了更大發展。西周的學校以地域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是中央官學,鄉學為地方官學。以學習階段分為大學和小學,其教育內容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主。
《大戴禮記·保傅》記載:“上古時的貴族子弟8歲入小學,15歲即束髮“成童”後入大學。”《禮記·內則》則把貴族子弟的教育分為3個階段:6至9歲在家中學習簡單的數字、方名及干支紀日等方法;10歲外出就學,即入小學,學習寫字、音樂等;15歲入大學,學習禮樂;20歲舉行成人儀式——冠禮,之後開始學習禮儀。這些記述具體數目雖有出入,但基本是幼年入小學,成童入大學。
那麼小學和大學又是怎樣設定的呢?
小學建在都城的宮內,而大學建在都城郊外,辟雍和泮宮分別是天子和諸侯所讀的大學場所。“辟雍”的形制特徵是四周環繞著水池,中間為圓形的高地,上面建有廳堂式的草屋。四面環繞的水池稱為“闢”,中間的高地稱為“雍”。辟雍也叫“明堂”,兼作天子祭祀和朝見諸侯、處理政事的地方。“泮宮”的形制與辟雍相似,但是級別低於辟雍,西、南面為水,東、北面則為牆。
辟雍和泮宮不僅是貴族子弟學習的場所,還是貴族成員舉行集體行禮、集會、聚餐以及練武的場所。西周的地方官學——庠、序,是鄉飲酒禮和鄉射禮舉行的地方,所以大學的辟雍和泮宮也是天子和諸侯協同貴族舉行鄉飲酒禮和射禮的場所。在上古時候,鄉飲酒禮和射禮一般是連在一起舉行的,《儀禮·射義》說:“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禮。”鄉飲酒禮目的在於“尚齒”和養老,射禮的目的在於“尚功”和練武,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同是為了尊尊、親親,加強貴族的團結力和戰鬥力。
西周的大學教育內容是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而以禮、樂、射、御為主。“禮樂相須為用”,所以大學學習禮也學習樂;射箭、駕車是用於戰場的必要技能,所以也是學習的重要內容,並且在學校舉行的射禮,並非單純是學習和訓練騎射技術,同時還是天子考察和選擇軍事人才的有效方式。各地的諸侯國每年都要從地方挑選優秀計程車貢給天子,而天子就在大學的射宮測試他們的技能,按照才能的高低授予他們爵位和官職。一般而言,大學的學習時間為7至9年,每2年考核1次。7年考核合格後稱之為“小成”;9年考核合格後稱之為“大成”,達到大成之後,就有資格獲取官吏職位。
西周一代的教育,無論是國學還是鄉學都是由國家負責的,所以有“學在官府”的說法。負責教育的教師由國家官吏擔任,在大學,由大樂正掌管,下面有小樂正、大胥、小胥、太傅、少傅、師氏、師保等;在鄉學,由大司徒主管,下面有鄉師、鄉大夫、黨正等。
大學教育以禮、樂、射、御為主,小學則以書、數為主。西周的貴族教育已相當完備,其教學形式和內容都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進而奠定了中國兩千年封建正統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