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阿煜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1785年(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偶然看到一本舊奏摺,這本奏摺的書寫時間發生在47年前,其作者是一代明臣張廷玉。乾隆看完奏摺後,不禁點頭,感嘆說:“張廷玉還真有遠見!”然後,乾隆命人在國子監立碑一塊,把“廷玉有此卓識,乃未見及”刻在碑文的最後,以警戒自己。
張廷玉是清朝最著名的漢臣之一,他在乾隆朝為臣20年,做過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是乾隆初年的漢臣之首。張廷玉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都做過巨大貢獻。
然而,等乾隆站穩腳跟之後,屢次打壓張廷玉 ,張廷玉在去世前差點晚節不保。沒想到的是,張廷玉去世30年後,乾隆看了一本舊奏摺,竟然將張廷玉誇獎一番。
張廷玉,字衡臣,他出自安徽的名門望族——桐城張氏,他的父親是大學士張英。張廷玉於康熙三十九年考中進士,四年後入南書房,成為康熙身邊的近臣。雍正登基後,因張廷玉才華出眾,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又曾是雍正的老師,因此提拔張廷玉為南書房行走,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 。在雍正初年西北用兵、雍正改革等大事上,張廷玉都直接參與,並且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雍正七年,雍正成立軍機處,張廷玉和胤祥、蔣廷錫為首批軍機大臣,從此,雍正朝的軍政大事,張廷玉無不參與。張廷玉勤勤懇懇,位高權重而不驕奢。雍正對張廷玉評價很高,雍正駕崩前,曾留下遺詔:
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他日配享太廟。
清朝自建國以來 ,雖然有范文程、陳廷敬、李光地等著名漢臣,但卻無一人配享太廟,雍正讓張廷玉配享太廟,極其罕見。同時,也能看出雍正對張廷玉的極度認可。
雍正器重張廷玉,不代表乾隆也器重。雍正駕崩後,張廷玉和鄂爾泰繼續輔佐乾隆,乾隆剛登基之初,需要倚重張、鄂二人的經驗。幾年後,乾隆見政局穩定,開始著手清理“張黨”和“鄂黨”,培養了訥親、傅恆等軍機大臣。乾隆十年,鄂爾泰病逝,按理說張廷玉應該居內閣首位,但乾隆讓年輕的訥親居張廷玉之前,很明顯在打壓張廷玉。
張廷玉也能感覺到乾隆對他的疏遠,乾隆十三年,76歲的張廷玉申請致仕。沒想到乾隆卻不準,理由是:
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乾隆的意思是說,你這樣的兩朝老臣,被先皇許以配享太廟,哪能告老還鄉,要為朝廷鞠躬盡瘁才行。
張廷玉無奈,只能繼續留在京城。第二年,張廷玉舊事重提,以自己有病為理由,申請退休。乾隆雖然不高興,但還是答應了張廷玉,允許他告老還鄉。沒想到,張廷玉年老昏聵,說了一句錯誤的話。《清史稿》雲:
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
張廷玉的意思是:先帝(雍正)曾許我配享太廟,我這樣回鄉了,不知道這話還算不算數,希望皇上(乾隆)給我一個許諾。
張廷玉愛惜自己的名聲,希望自己能配享太廟,但如此質問乾隆,的確讓乾隆心裡很不快。
第二天,張廷玉遣兒子替自己入宮謝恩,乾隆藉故發火,說張廷玉狂妄自大,竟然不親自來謝恩,削去張廷玉的爵位。次年,張廷玉回鄉,又因為親家朱筌的原因獲罪,張廷玉被收繳全部御賜之物。乾隆二十年,張廷玉鬱鬱而終。好在,乾隆替雍正履行了諾言,給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
張廷玉晚年失寵,一方面是乾隆要打壓舊臣,培養新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張廷玉年老昏聵,的確做了一些令乾隆很不高興的事情。因此,直到張廷玉去世,乾隆還是不怎麼待見張廷玉。但是乾隆五十年,乾隆卻因為一本舊奏摺,對張廷玉突然認可。《清史稿·張廷玉傳》記載:
五十年,復見廷玉議,以所論與上同,命勒碑其次,並題其後,謂“廷玉有此卓識,乃未見及……終清世,漢大臣配享太廟,惟廷玉一人而已。
原來,早在乾隆三年,乾隆曾打算效仿古代的“三老五更”之禮。所謂的“三老五更”,是指朝廷選取德高望重的外臣,以高規格榮養在宮裡,彰顯帝王的孝悌之心。當時張廷玉曾寫過一篇奏摺,駁斥乾隆的觀點,認為這只是古代流傳的一種古禮,並沒有人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所以不建議施行。只是乾隆當時並沒有看到這個奏摺。
幾十年後,乾隆突然想明白了,寫下一篇《三老五更說》,同樣駁斥了這種古禮的荒謬,並且,還在國子監將自己的說法立了一個石碑。只是,到了乾隆五十年,乾隆偶然發現了張廷玉之前的奏摺,奏摺上,張廷玉的觀點不僅和乾隆高度一致,而且比乾隆提前了幾十年。乾隆不由得心生佩服,讚賞張廷玉“有此卓識,乃未見及”。不僅如此,乾隆還將自己評價張廷玉的這段話,刻在了國子監的石碑上,用來警戒自己:做皇帝的,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很高明,有一些老臣比自己更有智慧。
之前有人還擔心乾隆會把張廷玉的名字從太廟中撤掉,乾隆最終並沒有這麼做,因為他打心裡還是佩服張廷玉的才能和遠見的。有清一朝,漢臣配享太廟,也僅僅只有張衡臣一人而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