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如何遏制“千校一面”,鼓勵高校“各展所長”?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評估正在做出探索——評估分類,引導高校找準自身定位。
2月7日,記者從教育部瞭解到,近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稽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對“十四五”新發展階段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稽核評估工作作出整體部署和制度安排。
圖片截自教育部網站
這是繼2014—2018年稽核評估總體完成後,教育部在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啟動實施的新一輪稽核評估,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進一步推進教育督導改革推出的硬招實招。
《方案》主動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多樣化發展需求,依據不同層次不同型別高校辦學定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情況,提出以評估分類引導科學定位。
國家督學、大連理工大學原副校長李志義表示,實行評估分類,是我國高等教育評估領域探索分類評價的肇始之筆,成為新一輪稽核評估的突出亮點之一。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介紹,根據高等教育整體佈局結構和高校辦學定位、服務面向、發展實際,本輪稽核評估分為兩大類。高校可根據大學章程和發展規劃,綜合考慮各自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情況等進行自主選擇。
第一類稽核評估針對具有世界一流辦學目標、一流師資隊伍和育人平臺,培養一流拔尖創新人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普通本科高校。重點考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所必備的質量保障能力及本科教育教學綜合改革舉措與成效。
第二類稽核評估針對高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歷史不同,具體分為三種:
一是適用於已參加過上輪稽核評估,重點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
二是適用於已參加過上輪稽核評估,重點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
三是適用於已透過合格評估5年以上,首次參加稽核評估、本科辦學歷史較短的地方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第二類稽核評估重點考察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資源條件、培養過程、學生髮展、教學成效等。
評估指標體系分為兩類四種方案。第一類評估少而精;第二類評估量大面廣。在評估指標設計上,注重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結合。指標體系注重兜底線促發展,既體現國家意志,又給學校留足發展空間。透過模組化設計定性指標,首次設定統一必選項、型別必選項、特色可選項、首評限選項,由高校根據要求和辦學實際自主選擇。採取增加定量指標,設定必選項和可選項,必選項對標國家底線要求,可選項引導高校辦出特色和水平。
李志義認為,此次教育部以稽核評估為切入點,從人才培養這一高校核心任務出發,創造性採取柔性分類、評估分類方式探索分類評價,有理有據、凸顯智慧,每所高校都能夠直觀、準確地選準自己的評估型別方案。這些舉措,充分尊重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和階段性發展特點。每所高校都能夠直觀、準確地選準自己的評估型別方案。“這是我們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分類評價制度的一次成功創舉,對於真正引導高校實現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