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二戰讓蘇聯元氣大傷,為何戰後他們能迅速崛起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由 哈愛朵 釋出於 經典

文/紀布

話說,1945年4月,蘇軍坦克直接開進德國首都柏林城,這標誌著希特勒幻想“一統世界”的美夢徹底成為了泡影,他的自負不敢讓他直接面對冰冷的現實,於是,在4月30日,他選擇在柏林總理府的地堡中自殺。

至此,蘇聯人徹底贏得了“衛國戰爭”,他們不僅將德國佬趕出自己的國土,而且還乘勝追擊直接將德國佬的土地給拿下了。縱觀人類數千年戰爭史,蘇聯人能在這次絕對劣勢的條件下完成漂亮的“反殺”,這真可謂是罕見的戰爭奇蹟。

這個戰爭奇蹟為蘇聯人帶來無上榮耀的同時,也讓他們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戰後據不完全統計,蘇聯人為了贏得這場戰爭,他們犧牲的人數相當於戰前蘇聯總人口的15%。

二戰蘇軍士兵

粗略統計為2700多萬,而且,絕大多數還是精壯的青壯年人,同時,蘇聯本土的的1700座城鎮,以及超過3萬多個大小工廠幾乎均被德軍夷為了平地。

說到這裡,小編在很多論壇上看到這樣的帖子,很多軍事歷史的愛好者有一些疑惑,一場二戰讓蘇聯徹底傷了元氣。但他們為何能在戰後的2年就再次崛起,而且還能跟在二戰中本土幾乎沒受到傷害的老美來個“冷戰”,更企圖與之爭奪世界的霸權,直接影響了全球的格局。

其中的緣由總結起來,小編認為主要是由2個原因,第一點,二戰雖然讓蘇聯元氣大傷,但這場戰爭並沒有給蘇聯的工業核心致命一擊。

工廠工人

早在二戰爆發前,蘇聯人就已經完成了以重工業發展為主的戰略目標,以及制定了快速趕超英、美為核心的三個“五年計劃”。

根據蘇聯人的“五年計劃”發展目標,他們集中全國的各類優質資源,大力發展重工業產能,在“計劃”目標完成後,當時在蘇聯境內直接多出了9000多個大型工業工廠。

此外,他們為了將自身廣袤的土地優勢發揮到極致,蘇聯人在修建各類工業產能基建的時候,並不是完全以聖彼得堡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等老牌工業區為主區域。

士兵

他們藉助“行政命令”採取強制進行“生產力佈局”的調整,將發展目標指向了礦產資源豐富,氣候相對惡劣的東部西伯利亞等地大興開發。

據一些相關的史實資料記載,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僅五成的重工業投資幾乎全都應用到了西伯利亞地區,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東部疆域工業建設。

也正是因為蘇聯當局的投資以及強硬的政策手段,才使得重工業中心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拔地而起,在1928到1937年間,西伯利亞工業區的總工業產值整整增加了8倍。

重工業一角

1941年,德國閃擊莫斯科,時任蘇聯最高領導者的斯大林直接下令讓蘇聯重工業東遷,同年6月24日,蘇聯成立“疏散委員會”,並在29日正式開啟將西部重工業區整體東遷的計劃。

1942年5月,蘇聯在白俄羅斯、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沿岸的工業完全淪陷前,幾乎完成了東遷任務,此次蘇聯人的東遷,共計遷移超過150萬車皮的物資以及超過千萬人口的蘇聯工人。

簡單來說,蘇聯工業區雖然淪陷,但德國人所摧毀的工廠幾乎都只是“空殼子”,絕大多核心裝置都已遷走了,這就使得蘇聯人的工業體系得以儲存,反而因為東遷,使得工廠離原料產地更近,減少了運輸成本,這就促進了蘇聯工業產能的快速提高。

蘇聯領導人

1942年,歐洲版圖幾乎都插滿了納粹旗子,但蘇聯強大的東部重工業依舊穩定,產能能讓蘇聯戰機的產量維持在20000架以上。與此同時,蘇聯為了供給戰爭的需求在蘇德戰爭期間不分晝夜地開發西伯利亞資源。

當歐洲工業因二戰逐漸凋零時,蘇聯人在得到老美的援助後,做到了工業產能的激增,因而,在歐洲戰爭結束後,整個歐洲的工業盡顯一片狼藉,而蘇聯則可自豪地說“歐洲我最強!”

再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戰後蘇聯人也研發成功了原子彈,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並直接強硬地宣佈蘇聯是唯一一個不畏懼美國“核威脅”的國家!

戰後蘇聯人民

本文參考資料:《二戰後蘇聯是如何崛起的》,《二戰全史》,《百度百科相關詞條——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二戰中蘇聯的重工業,蘇聯的崛起等》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