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焦一線原創
文丨知宴
編輯丨劉一姿
繼《虎媽貓爸》之後,又一聚焦幼升小題材的國產劇《陪你一起長大》開播。
《陪你一起長大》講述了“家有萌娃”的父母們在面對自家孩子可能無緣家門口的優質公立小學,只能去新辦小學上學的情況時,所採取的不同的應對方法,由此折射出父母各異的教育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不過,《陪你一起長大》在敘事的過程中,透過四位媽媽面臨的育兒問題帶出了很多熱搜話題,卻忽視了父母與孩子之間關於幼升小的探討,一定程度上很難帶給觀眾關於“起跑線”問題的深度思考,這也是很多教育題材的國產劇在創作時面臨的普遍問題。
當下,教育題材的作品大熱,頗有市場。對於創作者而言,話題和熱度僅僅是創作時需要考量的一個抓手,並不應該成為衡量創作質量的重要尺度。只有緊緊地抓住創作的核心主線,進而合理的劇情創新,才可以打造出真正能夠引起觀眾廣泛情感共鳴的優秀作品,而不僅僅是浮於表面的中庸之作。
四組新手父母
多樣態度下的教育探討
不同於聚焦中高考的《小別離》和《小歡喜》,《陪你一起長大》聚焦了學齡前兒童,透過講述四個現代家庭育娃的故事,展現了實習期父母們在養娃途中的難題和困惑。
第一集,《陪你一起長大》便丟擲了本劇的核心矛盾:優質公辦小學招生人數已滿,晚遷移戶口的孩子將被調劑到新辦小學,試圖藉助家長對於此事的反映呈現不同背景的家庭對於幼升小的態度。
劉濤飾演的職場女性甦醒,平日風風火火,較少關注孩子的學習,但在得知孩子無法進入優質公辦小學之後,急的電影都沒看就打探各種訊息;穎兒飾演的全職太太劉芸芸平日裡全方位輔導孩子學習,自家孩子也是眾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不過,為了在公立學校讀書,劉芸芸一家人亦是各種找關係。
胡可飾演的何景華和老公是二婚,有一兒一女,兒子調皮搗蛋不愛學習,但由於外公外婆經常會在夫妻二人教育孩子時強勢干預,導致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陶昕然飾演的沈曉燕已經離婚,但因為孩子仍和前夫住一起,為了給孩子優質的教育,去學校拉橫幅,一天打好幾份工。
職場女性、全職太太、二胎媽媽、單親媽媽,對應的是聰明但貪玩的奚望,文藝小公主顧新月,混世魔王蔣思遠和成熟懂事的李非凡,《陪你一起長大》藉助著四對背景迥異的家長對於孩子入學問題不同的反映,道出了不同背景的父母面對要不要換學區房,要不要去特長班,要不要爭“推優生”等教育問題時不同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了在當代強壓環境中的新生代家長對待孩子教育問題的緊張程度。
在此基礎上,《陪你一起長大》也藉助著不同父母的處理方式相應地探討了養娃心態的話題,比如,劇中,為孩子上學操碎了心的媽媽甦醒經常弄哭孩子,而陪孩子玩耍的爸爸奚彬在與孩子相處時卻永遠是歡聲笑語;家庭全力支援舞蹈法語樣樣優秀的新月,沒在校園開放日贏過未經過系統培訓卻能快速還原魔方的李非凡。這樣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於高壓教育模式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模糊幼升小重點
大寫的育兒焦慮
四組家庭,多樣育兒態度,《陪你一起長大》以家庭為單位,講述了父母在育兒時經歷的辛酸苦辣,值得肯定。在此基礎上,該劇在多線並行的模式中加入了職場矛盾、全職太太、“喪偶式育兒”、姐弟戀、離婚不離家、外地務工人員生存、家庭暴力等諸多社會熱點話題,試圖拓寬劇情的想象空間,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
目前,該劇已經接連斬獲了#平衡事業與家庭有多難#、#媽圈凡爾賽#、#爸爸帶娃災難現場#等數條熱搜,不過,由於近年來諸如此類的話題時不時就會出現在熱搜上,觀眾對於這些話題早已司空見慣,感同身受的閾值越來越高,《陪你一起長大》對於這些話題小打小鬧的探討自然很難引起網友廣泛的情感共鳴。
該劇上線9天,豆瓣已有3600條短評,豆瓣評分卻一直未開。相比之下,同在湖南衛視播出的《理智派生活》上線6天,豆瓣短評僅有912條,卻開出了7.4分的好成績。
在話題先行的創作理念的指導下,《陪你一起長大》在劇中穿插了大量劉芸芸在家做家務、甦醒職場不順的劇情,乃至於甦醒離職後又因為工作原因和劉芸芸鬧得不愉快,估計兩人後續會在交流中,理解雙方的不易,進而更好地平衡事業和家庭的關係。
過度渲染孩子必須贏在起跑線上,卻將重點聚焦到職場女性和全職媽媽,一定程度上很難完成影視作品對於幼升小教育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現實意義。該劇也被網友評價為“這不是《陪你一起長大》,是《陪你一起焦慮》,感覺把所有柴米油鹽的狀況拼湊到一塊,又沒有《虎媽貓爸》精彩”。
其實,這也是很多教育題材影視作品均存在的問題,此前的《少年派》和《帶著爸爸去留學》均是親子、校園、夫妻多線敘事,卻呈現出了並行結構下輕重失衡、重心失重、內在推動邏輯混亂等問題。
教育題材作品大熱
需巧妙平衡話題與劇情
隨著新一代年輕人晉升父母,教育成為國民關注度愈來愈重的民生話題。《虎媽貓爸》《小別離》《小歡喜》《陪讀媽媽》等劇集從幼升小到小升初,再到中考、高考,全方位勾勒出中國當代家庭教育浮世繪,也證明教育是影視市場長盛不衰的熱點題材,頗具市場和話題度。
不過,在經過了《虎媽貓爸》《小別離》《小歡喜》等優質的國產教育題材作品的洗禮後,觀眾對於此類作品也提出了新要求。
其一是新穎但合理的設定;《小別離》熱播後,教育題材的作品大量增加的同時,也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因而,教育題材的作品在創作時,應當儘量挖掘更加細分的領域,只有這樣,教育題材的作品才能夠擁有差異化的競爭力,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
比如,即將播出的《小捨得》將主角設定為一對重組家庭的姐妹,沒有所謂的血緣關係,從小就互相看不慣,每次回家都會曬孩子,還會為了孩子的教育資源問題讓父親左右為難,由此引發家庭危機。這樣的設定沒有強行結合社會熱點,而是非常巧妙地藉助教育話題,自然而然地探討了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父女親情。
其二是話題的深入挖掘;差異化的創作勢必會帶來受眾範圍的窄化,如此情況下,很多作品很可能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對話題的廣度進行更大範圍的挖掘,這樣的擴充一定程度上會稀釋作品對於教育話題的闡述。教育題材的作品在保證劇集需要的戲劇效果的同時,本質還是探討教育這一核心命題。
比如,《小歡喜》塑造了三種敘事樣本,三類戲劇衝突,卻以高考為核心巧妙地將父母子女、親戚朋友到學校教師,甚至是社會各個群體都一一拉近,不僅儘可能真實地還原了當代高考眾生相,還在不斷的觀念碰撞中不斷提出關於高考這一核心命題的思考。
教育題材的影視劇經歷過高光時刻,也曾沉浮囿於高考、留學及陪讀等視角的老生常談,甚至在前兩年成為口碑滑坡的代表,無數個事實已然證明,一味地模仿套路向熱點湊齊,風險雖小卻缺乏驚喜,堅定方向合理創新才是上坡路,雖然難走,卻風景無限好。
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編輯署名,違者必究
━━已入駐平臺━━
商務合作、投稿、應
ID1:love-travis
ID2:Course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