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益凡骨瘦如柴,只有18公斤。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鄭新洽 攝影
9月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迎來了一名2021級本科新生。他叫邢益凡,在父母的陪伴下,提前入住校園愛心宿舍。
這名新生可不一般,2004年,輾轉多家醫院,剛6個月大的邢益凡被確診為LAMA2-相關先天性肌營養不良(漸凍症的一種,全國病友不超過百人),如今18歲的他,只有18公斤重。
但先天不健康的軀體,並沒有阻止他學習的步伐,他沒有放棄自己,今年高考,他以645分的成績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科試驗班(資訊類)錄取。他立志要做中國的“霍金”,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世界。
“看哭了”“身體的枷鎖關不住一個偉大的靈魂”“我們的困難在他面前一文不值”……面對這樣一位創造出令人難以置信奇蹟的小夥子,網友們深受觸動,讚歎不已。
因為患病,邢益凡最大運動能力只能獨坐,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站立、行走。上課坐一會兒,堅持不住就躺下聽。高考前,骨折引起一系列併發症,在此情況下,憑著能動的手寫下答卷,成績依舊優異。
他向厄運挺起頭顱的不屈鬥志,令人深受觸動。邢家人的想法很簡單,邢益凡患了這樣嚴重的疾病,被剝奪了走、跑、跳的權利,不能再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在心智上,他不該被歧視。不學習,他就會成為社會的廢人。
現實中,在不少身體健康的人眼中,學習都是一種極大的負擔,乃至是一種“苦役”。但對於邢益凡而言,學習卻是他最大的樂趣。
一堂課最多能堅持坐著聽課30分鐘,剩下15分鐘只能躺著聽課;無法用一隻手完成翻書,頭也不能轉動;上課、做題時只能用下巴撐在桌上支著頭……他憑藉頑強的意志,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學習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讓人驚歎的成績。
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邢益凡固然應該贏得尊敬,站在他背後一直默默奉獻的父母,同樣令人肅然起敬。“每一天都是挑戰,跟衝鋒陷陣似的,如果能成功度過這一天,我們就是勝利”。一邊掙錢養家,一邊支援兒子的夢想,夫妻倆沒一天能好好休息,哪怕是夜晚,也要兩個小時醒來一次,為兒子翻身。
9月2日,北大醫院組織的會診中,父母託著邢益凡的頭,幫他減少脊椎壓力。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鄭新洽 攝影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精心照料孩子是為人父母者的義務和責任。但是,這對直面苦難迎難而上父母,這種感人至深的人倫親情,依然彌足珍貴。這對平凡而偉大的父母,不僅是邢益凡的依靠,也在鼓勵著其他人戰勝困難,洗滌著不少人的精神世界。
“折翼”天使之所以能逆風航行,也與外界幫助密切相關。得知訊息後,學校不僅為邢益凡提供愛心宿舍,方便媽媽陪讀、照顧,還將根據培養計劃和實際情況設計專門培養方案,並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保證他在大學4年得到很好的教育,幫助他實現夢想。一些學長也主動呼籲更多的人站出來一起為學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太空沒重力,我就和別人一樣了,可以在太空中自由翱翔”。這句話聽著讓人難受,但又能體會到這是屬於邢益凡的浪漫。
邢益凡即將在北航開啟人生嶄新的詩篇,希望他能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命運最怕勇敢的人,邢益凡用18年的時間詮釋了堅強的力量,而身體健康的正常的人們在遇到困難時又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加油呢?
特約撰稿人 | 胡欣紅(教師)
編輯 | 丁慧
實習生 | 耿心玥
校對 |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