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
教育關係千家萬戶與國家發展,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參與。“雙減”政策落地後,孩子們卸下了過重的學業“包袱”,有了更為寬鬆、自由的課餘空間。如何讓教育在這片廣闊天空中體現“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的真諦,為孩子創造一個通往無限可能的成長環境,亟待匯聚全社會的力量。
社會力量參與中小學課後服務,有利於教育資源的充分盤活與最佳化配置。比如,一些中小學校在美育、體育、科技等領域的課程設定、師資配備不足,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少年宮、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益性校外教育機構正好可以發揮其場地、師資方面的優勢,為學生提供繪畫、科普、音樂等型別的課外活動,彌補學校課後教育資源的暫時性短缺。又如,各行各業的志願者、非遺傳承人等走進校內課堂,以切身經歷“傳道授業”,引導學生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職業意識,既拓展了校內勞動教育的方式方法,又解決了類似科目師資短缺等問題。
充分利用社會機構的力量,能夠及時、有效地盤活課後服務資源,靈活、迅速地為學生供給課後服務專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興趣需要,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現“五育”並舉拓展空間。實際上,在政府政策指導下,少年宮等公益性社會機構與學校之間若能通力協作,可以實現功能上的協調與互補,充分體現教育治理體系中協作共治機制的優越性。其中,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承擔起監督管理的職責,學校要充分發揮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社會力量應充分釋放主動性與積極性。這樣,便有望形成更多優質公共服務產品,為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孩子們的健康全面發展提供豐富滋養。
(作者:付衛東,系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慧教育學部部聘研究員)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