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等學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的規範管理,其中特別強調,面向社會舉辦的非學歷教育不得冠以“領導幹部”“總裁”“精英”“領袖”等名義,不得出現招收領導幹部的宣傳。
這些年,“總裁班”“領袖班”十分火熱。當然,大家也心知肚明,很多人蜂擁而至,衝的不是“班”,而是“總裁”,為的不是學習而是人脈。這類原本脫胎於培訓公司高管的課程,相當一部分已經變形走樣,儼然成了勾兌關係、貼金攀附的“上流圈子”。而不少學校,則完全將之當成了開源創收的“金餑餑”。一邊大肆宣傳課程“高階”,收費越來越貴,一邊是門檻越來越低,來不來上課不要緊、是不是代修沒關係。甚者,直接將其外包給毫無資質的社會機構,一些野雞培訓趁機混雜其間,坑蒙拐騙狗血糾紛之事時有耳聞。
將非學歷教育去“總裁化”,正是要讓學習迴歸知識本身。培訓進修也好,研修輔導也罷,最終都是為了提升受教育者專業素質、職業技能、文化水平。課堂之外你可能是業界大佬、領導幹部,課堂之內就都是學員學生。此番教育部發文明確不得以各類噱頭招生,不僅是從課程名稱等形式上進行規範,其實也是斬斷灰色利益鏈條的一步。於某些心思不在學習上的學員而言,“核心訴求”難以保證,扎堆的熱情就會降低;於一些高校而言,明令禁止不當宣傳,嚴禁委託代理招生,就是倒逼其正視自身主體責任,用心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當然,從宣傳字眼上剝離不難,盪滌混圈子的歪風卻不易。正如有網友擔心的,這一陣風過後會不會捲土重來,換個馬甲再上陣?只要有江湖,就一定會有混子的存在。而在非學歷教育這個環節,能把握住也必須堅持住的是,不讓寶貴知識成為鑽營攀附的幌子。這就要求,有意參與的高校一方面必須做好資質稽核,讓真正願意學、想學之人進到課堂;另一方面,守住課業的應有要求,嚴格細化考核標準,將混學分者第一時間清理出去,堵住“花錢進圈子買證書”的口子。嚴格規範辦學、清清爽爽招生,是對學校名譽的珍惜,也是對知識傳授的尊重。
當今社會,知識更迭週期大大縮短,“終身學習”已是必須。但無論是選擇回到課堂還是別的什麼形式,“學”都是第一位的。若捨本逐末,花錢買熱鬧,最終只能自欺欺人罷了。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