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一直深受觀眾喜愛,但很多歷史劇的播出,都會受到不少人的批判和吐槽。因為隨著劇情的發展,細心的觀眾總是能夠發現,那些劇中不夠嚴謹的地方,甚至是出現重大性歷史錯誤。
我每次看歷史劇的時候,往往發現一些重大歷史性錯誤,便會覺得很難受,也就很難再堅持看下去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歷史劇中常見的幾個錯誤稱謂,有的不仔細看還很難發現。
一、慧貴妃
之前大熱劇《如懿傳》,將我們帶回了清朝乾隆時期。都知道之前《延禧攻略》播出,讓乾隆和他後宮妃子又火了一把,《如懿傳》一出來,就免不了會被比較。
然而該劇一經播出,很多朋友就發現,出現一個重大的稱謂錯誤。裡面的高希月,原型就是乾隆的貴妃高氏,歷史上的她很受寵,還被晉封為皇貴妃。可是該劇中的高貴妃,卻活生生叫成慧貴妃,這個錯誤出現在哪呢?
歷史上乾隆十年高貴妃薨,第二天乾隆親自為其定下諡號“慧賢”,意思是“靈慧”、“有德才”。眾所周知,諡號是在人時候才有的,不可能活著就知道自己的諡號,還整天被人叫,這和整天咒人“死”一個道理。
二、孝莊
同理,孝莊也是諡號。她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的生母,康熙最尊敬的祖母。去世之後,她的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可是在歷史劇《康熙王朝》中,還在世的孝莊太后,臺詞中屢次出現“我孝莊……”,想一想真的挺恐怖,太后不僅提前知道了自己的諡號,還整天掛在嘴上。這就好比已經去世的順治,整天對著康熙說“亡父我如何如何”。
而諡號在人還在世的時候出現,是很多歷史劇最常見的錯誤,還是希望今後的歷史劇能夠再嚴謹一些,避免誤導對歷史不太瞭解的觀眾。
三、哀家
很多歷史劇,特別是清宮劇中,皇帝去世之後,皇后與太后總是喜歡自稱“哀家”。其實“哀家”一詞來源於戲曲,現在被影視劇拿來運用,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皇帝已經死了,剩下皇后一人顯得可憐。
這個詞是演變過來的,《禮記》中有記載“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古時候父母去世留下的孩子,便會自稱哀子,因此古代的戲曲中,失去皇帝的皇后,就會自稱是哀家。
其實在歷史上,不管皇后還是太后,都不會自稱哀家。對皇上一般會自稱妾或者奴家,對大臣就直接說“我”就行了。《康熙王朝》中,孝莊就用的“我”自稱,不過後面加上“孝莊”兩個字,就使得氣氛一下恐怖了。
四、本宮
在看宮鬥劇的時候,總是發現妃子們個個自稱“本宮”,導致不少人以為,凡是後宮的妃子,都能夠自稱“本宮”,然而並不是。
從皇太極開始,在後宮建立了五宮,每個宮只有一個主位,只有這個主位的妃子,才有資格稱本宮,其餘的妃子是沒有資格的。因此以後要是再看到,清宮劇中妃子個個自稱本宮,那就值得思考一下了。
五、公公
好像在歷史劇中,所有的太監都被叫做公公,其實這一點也不符合史實。
首先並不是所有太監都有資格叫公公,只有那些地位高、年紀大的太監,才會有這樣的稱謂。而明朝的時候,年紀大的太監也被稱為伴伴,明英宗朱祁鎮,就稱呼其最信任的宦官王振為王伴伴。
其次太監實則為官名,不同等級的宦官有不同稱呼,並不能一概而論,都叫公公。當然歷史劇這樣處理,我想可能是為了方便稱呼。
我說到的這五個錯誤稱謂,可以說是如今歷史劇的通病了,其中有些錯誤出現得多了,甚至被人們當作是理所當然,心中已經預設這就是史實。出現這樣的情況,我真的覺得很遺憾。
當然電視劇都會有所改編,大家也能理解,但如果已經違背了真正的歷史,就是對於歷史的不尊重。不過現在很多觀眾,都能夠及時發現劇中的錯誤,這一點是值得表揚的,不得不說,如今的觀眾真的很優秀。
其實歷史劇中的錯誤稱謂,絕對不止我提及的這五個。在此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如果在你心中還有其他歷史劇,出現讓你至今難忘的歷史性錯誤,歡迎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