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作者:胖熊

德國發起了兩次世界大戰,在戰爭結束的方式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境遇。一戰晚期德國高層及時地叫停戰爭,讓德國本土免遭戰火蹂躪,但也埋下了再次戰爭的種子。

二戰晚期,德國在1944年特別是盟軍諾曼底登陸後已徹底沒有戰勝的希望,卻仍然負隅頑抗,最終導致本土淪為廢墟,國家分裂。回顧過去,二戰德國是否有類似一戰那樣體面結束戰爭的機會?

英國咬牙堅持

對於英法等一戰協約國而言,凡爾賽和約體系並沒有真正摧毀德國的戰爭潛力,這一方面在於德國國力沒有在一戰戰火中受到摧殘,另一方面則是英國作為「光榮孤立」策略的堅持者,一直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強國影響自身安全。

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張伯倫的綏靖政策

在二戰前夕,英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使得局勢逐步失控,比如在德國重新武裝軍備、德國海軍重啟造艦計劃、德國武裝吞併中歐小國上,英國人都放任自流。

波蘭淪陷和法國快速退出戰爭,使得英國人突然發現自己要直面德國的武裝威脅。按照戰爭初期的設想,英法可以依託馬其諾防線抵擋住德國的進攻,在東方則依靠波蘭人的牽制消耗德軍精力,最終透過海上封鎖和經濟扼殺重現一戰的輝煌,避免一戰中巨大的人力損耗。

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在巴黎行軍的德軍

對於德國而言,在法蘭西戰役結束後,如果與英國媾和,獲取英國放開海上貿易封鎖,並透過壓榨佔領下的富庶西歐,可以為自身舉債發展的軍備工業買單。因此,德國人反而在一段時間內頻繁地表達了對英國議和的意願,如果戰爭到此為止,那麼世界歷史格局都將有所不同。

英國的內閣已經因為之前的綏靖政策破產而發生了變化,丘吉爾政府固然對德態度極為強硬,但根本矛盾在於英德矛盾的變化。英國出於對歐洲強權崛起的恐懼,已經和德國處於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英國無法接受歐洲再次出現一個類似於拿破崙帝國的強大勢力,這威脅到了英國自身的殖民體系和國際秩序,必須予以扼殺。

這也是為何這一時期德國頻頻示意,英國卻咬牙堅持的原因。事實上,一直到二戰晚期,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英國還堅持對德國大型城市進行戰略轟炸,就是這種恐懼心理作祟。

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丘吉爾態度強硬

蘇德難成共識

1941年6月,難以在英倫空戰中取得勝利的德國,調轉槍口向蘇聯進攻,也揭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蘇德戰爭的序幕。對於英國而言,戰爭節奏終於重新回到自己所預想的軌道上,德國重新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局,德國人如果無法在蘇德戰爭中取得速勝,那麼最終將被體量巨大的同盟國消耗至死。

從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到1941年底的「颱風行動」,德國在對蘇戰爭中進展迅速,蘇聯部署在西方國內上的多個重兵集團被全殲,莫斯科直面在德國人的兵鋒之下。

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巴巴羅薩行動中的德軍

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是蘇聯高層有了單獨媾和的預想,這種努力在1942年開始了初步嘗試,也就是效仿當年列寧與德國停戰,與德國簽訂「新佈列斯特和約」,這種努力在1942年底也曾經出現,但最終都因為雙方觀點分歧巨大而無法達成一致。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德國在東線遭受了巨大的不可恢復的人員和裝備損失,蘇聯也失去了和談意願。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前,是德國最後一次體面結束與蘇聯戰爭的機會,德國的戰略能力在1942年達到了頂峰,戰術能力則在1943年達到巔峰,但是這些都無法掩蓋德國缺乏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國內遲遲未進行總動員所造成的國力差距。德國出於意識形態和種族觀念,在蘇德戰場上堵住了議和的希望,事實上也是宣佈了體面結束戰爭的可能。

諾曼底登陸後無力迴天

1944年隨著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成功,德國徹底陷入了兩線作戰的泥潭,大批東線的裝甲部隊和精銳部隊被調往西線戰場,頂著盟軍壓倒性的空中優勢開展傷亡慘重的反擊,仍無法將盟軍趕下大海,這在事實上已經預示著德國的戰敗。

盟軍的登陸和1944年蘇德戰爭戰場德軍災難性的大崩潰,都預示著德國不但無法體面結束戰爭,甚至本土都有遭受戰火蹂躪的可能。戰爭的失利動搖了德國國內的民心士氣,國防軍高層、容克貴族、資本家們開始運用自己的「老關係」尋求解決戰爭的方案。

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盟軍登陸諾曼底

在這一時期,最為人關注的是德國國防軍內部的部分中高階軍官組成的「黑色樂隊」。這一團體針對希特勒的刺殺和隨之而來發動的政變,幾乎接近於成功,卻在最後關頭戲劇性地反轉。

1944年的「720」事件使得德國國防軍遭受一次大清洗,多名在戰爭期間首鼠兩端的國防軍高層被替換或處決。雖然後世的西方影視媒體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這批「悲情英雄」的故事。

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720刺殺希勒特的現場

但事實上,整個行動的雜亂無章和缺乏計劃性,參與的高層軍官的意志不堅,都使得他們即使刺殺成功,也無法接管或者向西方盟國證明自己有接管德國武裝力量的能力,隨之而來導致的內戰反而會更快地摧毀德國軍隊,加速戰敗和本土淪陷的到來。

在西方盟國看來,為了避免重複一戰後對德清算不徹底,特別防止德國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和容克貴族的反潮。

早在1943年初,英美就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提出了要求德意日三國「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從理論上堵死了德國體面結束戰爭的可能性。

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受刺殺事件牽連而被逼自殺的隆美爾

從英美的角度來看,一個在戰爭後四分五裂、損失慘重的歐洲,更符合英美對大陸均勢的預想和自身利益。從避免各參戰國對德意日單獨媾和來看,蘇德這一對死敵,卻反而最有可能出於現實而私下議和,畢竟從儲存國家元氣,避免西方盟國藉機坐大的角度看,蘇德議和並非毫無道理。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部分源於德國等新興國家對於舊有社會秩序的衝擊和挑戰。與一戰之前生機勃勃的德皇帝國相比,二戰之前的德國,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生產能力看,都已經開始落後於美蘇等新興大國。二戰德國所能夠依靠的,更多是自身的軍事、科技優勢,以及西方國家和蘇聯在軍備武裝和換代升級上的代差。

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德皇威廉二世

德國從一戰結束後儲存的國防力量以及1933年起的全面武裝,早於遭受經濟大蕭條重創的英法等西方國家,這也使得德國人在二戰初期和中期,成功利用了時間差快速摧毀了準備不充分的西方軍隊。

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德國人也一樣運用具有實戰經驗的軍隊,摧毀了大量還在重新走正規化之路的紅軍。這種運用代差的戰略打法,一旦陷入僵局,就會成為資源貧瘠的德國無法化解的硬傷,最終因為自身實力無法支撐野心,而將整個國家拖入深淵。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03 字。

轉載請註明: 二戰德國有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