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咖啡機正在普及,未來咖啡師會變成“按鍵師”嗎?

全自動咖啡機正在普及,未來咖啡師會變成“按鍵師”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咖門,作者丨國君,編輯丨金語

近期,一批咖啡品牌在更換全自動咖啡機。處在“裝置鄙視鏈”下層的全自動,似乎正在成為趨勢。

全自動到底能不能做出一杯好咖啡?它真的足夠高效嗎?

過去靠手藝吃飯的咖啡師,將來會成為“咖啡按鍵師”嗎?

01、鄙視鏈下層的全自動,正成為趨勢?

咖啡圈,一直存在各種鄙視鏈。

比如精品咖啡在品質上看不上提神咖啡,提神咖啡在商業上看不起精品咖啡。半自動咖啡機,普遍看不起全自動咖啡機。

曾經一位瑞幸的咖啡師,給自己起名“瑞幸按鍵師”,在咖啡群裡引發了強烈共鳴。

但是,裝置鄙視鏈下層的全自動咖啡機,似乎正在成為本土咖啡品牌規模化的一條路徑——

近期,在一個採訪中,我看到魚眼咖啡正在把門店的裝置替換為全自動咖啡機。

魚眼咖啡認為,表示,透過雲端萃取曲線的設定,進行20多項引數的定製化,能出品不輸精品咖啡的口感。

上海精品咖啡品牌質館,也在幾年前就進行過全自動咖啡機的研究。

行業人士透露,從2006年開始,到2013年前後,星巴克在幾年時間裡把門店的大部分半自動咖啡機,替換成了全自動咖啡機,透過科技手段,解決咖啡師的重複勞動。

瑞幸咖啡,一開始就選擇了全自動咖啡機,擺脫了人的限制,在資本的助力下,產生了令人咋舌拓店速度。

劉讓,是讓咖啡藝術空間創始人,從事咖啡裝置、器具的銷售。他通常會根據客戶的定位來推薦裝置。比如獨立小館,他一定推薦價效比更高的半自動裝置。但如果一開始就想做一個連鎖品牌,並且快速拓店,全自動是首選。

全自動咖啡機正在普及,未來咖啡師會變成“按鍵師”嗎?

讓咖啡藝術空間,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西安東曉行的老闆,李東江也對此很認同,在他看來,“咖啡師的專業,是要為商業服務的,如果手工出品,不能很好的商業化,規模化,完全可以考慮全自動裝置替代。”

那麼,全自動咖啡機代替咖啡師,會成為行業趨勢嗎?

02、全自動,到底能不能做出好咖啡?

先討論一個問題:全自動咖啡機做的咖啡,到底品質如何?

李東江在2018年的展會上,和其他幾個裝置工程師一起參加了一個咖啡盲測:同款豆子,同樣的萃取方案,同一個咖啡師,分別用全自動和半自動咖啡機做。

包含李東江在內的5個工程師,都沒有喝出其中的差距。

咖啡師的“手藝”對一杯咖啡風味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行業公認的是,一杯好喝的咖啡,60%取決於生豆的質量。

精品咖啡裡經常提到“from crop to cup”理論中,一杯咖啡的風味裡,生豆影響約佔60%,烘焙影響佔30%,裝置和咖啡師的技藝共佔10%。

這雖然是一個大致的分析,但和烘焙業類似,咖啡也是一個原料定品質的行業,好原料決定了好口感。

一杯咖啡在萃取中,從調磨,磨粉、布粉、壓粉、萃取、打奶、拉花、出杯,這其中有20~30個引數,需要依靠咖啡師的個人技藝,來為一杯咖啡“注入靈魂”。

咖啡師對一杯咖啡風味的影響,不超過10%。

然而,這個繁雜的、依賴咖啡師個人經驗的過程,對一杯咖啡風味的影響,不超過10%。

這10%的“靈魂”還很不穩定,技術大拿會做出令人驚豔的風味,菜鳥可能會做出“連速溶都不如的刷鍋水”。

劉讓告訴我,客觀地說,現在好的全自動咖啡機,完全能做出來非常接近半自動口感的咖啡。當然,前提是根據豆子設定好萃取曲線、各項數值。

03、既然“活好不黏人”,為何沒有佔領世界?

儘管全自動咖啡機的出品能透過盲測,但事實上,它接受度仍然很低。

不管是在北上廣深, 還是在成都武漢這樣的新一線城市,數萬的精品咖啡館中,清一色的半自動咖啡機。

在咖啡之都墨爾本,咖啡館遍佈在大街小巷,曾在這裡工作過的索菲婭告訴我:“墨爾本大部分的咖啡館,都在使用半自動咖啡機。”

而在西歐和東歐,只要是以咖啡為主打的館子,基本也都是半自動咖啡機,全自動咖啡機只出現在便利店、烘焙店等。

為什麼?

1、成本太高,動輒10多萬一臺

劉讓說:“一臺全自動咖啡機要想接近半自動的口感和效能,價格最少是5倍以上。

星巴克的機器,用的是mastrena,售價10萬+,瑞幸和7-11一樣,使用的是瑞士進口雪萊Schaerer全自動咖啡機,連型號都一模一樣,都是Coffee Art Plus,價格在8萬以上。

全自動咖啡機正在普及,未來咖啡師會變成“按鍵師”嗎?

mastrena全自動咖啡機

研磨生活咖啡老闆趙源認為,全自動和半自動“中間差個零”,5000的半自動咖啡機,全自動至少要5萬的機器,出品才能相提並論。

劉讓說,千元級別的全自動咖啡機,都是家用的,如果拿來商用,可能幾天就廢了,而且奶泡細膩度等標準完全達不到。

一臺口感過關的全自動裝置,甚至比頂級半自動+一個咖啡師成本還高,這還不包含後期更高昂的維修成本。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很多咖啡館壽命不長,投資一臺全自動,可能省掉的人工費還沒賺回來,店就關了。

2、效率並不能“碾壓”半自動

全自動咖啡機公認的優勢是效率,事實上,全自動在效率上沒有形成“碾壓優勢”。

墨爾本的咖啡館,早上8點鐘可能已經賣出去200杯咖啡了,這種高強度的出品,為什麼大都沒有使用全自動咖啡機?

索菲婭說,在墨爾本,吧檯是個流水線,有人磨粉、萃取、打奶每個人一個環節,有機配合下來,如果用3頭咖啡機,一天出大幾百杯,完全沒有問題。

全自動咖啡機正在普及,未來咖啡師會變成“按鍵師”嗎?

Manner半自動+流水線的操作,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半自動+流水線的操作,在國內的Manner吧檯,高峰期時也可以看得到。

一個現實是:對於大部分咖啡館來說,半自動的效率都不能飽和,要解決的是有沒有人來買咖啡的問題,而不是怎樣把咖啡做得更快。

3、現階段,全自動的產品沒有價值感

裝置是很多咖啡師的尊嚴,每天到店第一件事,就是把機器擦得鋥亮。

而一些更專業的咖啡館,理想生活是擺上頂配的三頭的咖啡機,再加三臺磨豆機,喝什麼咖啡就用什麼樣的專用裝置——肉眼可見地把價值感傳遞給顧客。

對於消費者來說,既然店裡30塊一杯的拿鐵是“按鍵”出來的,那和去寫字樓下的自助咖啡機、便利店咖啡,又有什麼差別?

4、全自動不是“傻瓜機”,對它的理解還不到位

孫瑜在最近的採訪中表示:“一提到自動機出品,絕大部分使用者想到的是自動機出來的咖啡不好喝。最大的原因是絕大部分使用自動解決方案的品牌,本身對品質沒有非常過硬的要求。”

魚眼的應對方案是,在全自動裝置裡,設定了幾十個可以定製的引數。

全自動不是一個“傻瓜機”,不是有了全自動,任何人都能做出來好咖啡。而是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測試,把人的經驗變成機器能夠理解的語言。

全自動的意義應該是把經驗“鎖住”

最終全自動的意義應該是,把頂級咖啡師的經驗“鎖住”,然後不停複製。

04、全自動,其實也能講好咖啡故事

研磨生活咖啡的創始人趙源有一個假設:

假如全自動咖啡機,能夠實現變壓萃取,配的磨豆機能達到現在萬元磨豆機的功能,可以自己程式設計,定製萃取曲線,把故障率降下來,售價保持在2~3萬——如果有這樣的裝置,那全自動咖啡機替代半自動的可能性就大大上升。

這樣的裝置出來,對精品館來說,並不是沒有故事可講。

比如在吧檯的大螢幕上,讓顧客看到一條視覺化的萃取曲線,咖啡師可以告訴顧客,為什麼是這個水溫、這個水粉比、這個流速。

科技感的萃取呈現,或許不會讓一杯咖啡的價值感降低

或許,這樣充滿科技感的萃取呈現,替代咖啡師磨粉、布粉、壓粉、打奶的手工操作,並不會讓一杯咖啡的價值感降低。

咖啡師是制定、迭代萃取曲線的人 ,是透過裝置把頂級技藝無限複製的人。

自動咖啡機的最大痛點:貴,也不是完全不能解決。

液晶電腦剛上市時,一臺60英寸的電視,好幾萬,如今價格降低了近10倍。只要有大面積的市場需求,製造商就能不遺餘力的降低成本。

任何行業,智慧化、自動化,都是大勢所趨。咖啡這個行業,從長遠來看也不會例外,市場發展會推動全自動技術提上去,價格降下來,更符合咖啡館的需要。

05、全自動咖啡機,不應該被鄙視

大家討論全自動/半自動如此激烈,因為人的問題,是咖啡館最大的問題。

咖啡師難找、難教、難留,辛辛苦苦培養1年,一言不合說走就走——

很多獨立館“店不過三”,即便有一些區域品牌開到了七八家,再往下擴張,也很難突破人力和運營的瓶頸。

餐飲的發展路徑,似乎可以作為參考:

前兩年,一大批餐飲企業也遇到了擴張瓶頸,開始嘗試中央廚房。

當時行業也有兩種聲音:一些人堅決抵制,一些人搶著要上。

全自動咖啡機正在普及,未來咖啡師會變成“按鍵師”嗎?

中央廚房已經是連鎖大型餐飲品牌的標準配置

如今,中央廚房已經是連鎖大型餐飲品牌的標準配置,穩定、高效、保證食安,而且技術細分、照樣好吃,成為了“技術流匠心”。

那些小鍋單灶、一店一味,並沒有被“消滅”,反而因為區別於連鎖品牌的特色口味,收穫屬於自己的忠實粉絲。

咖啡行業或許也是如此。

堅持鑽研風味的獨立小館,是為發燒友準備的,不會被取代。

主流的商業模式,智慧化一定是大勢所趨。

咖啡故事有很多種講法,但無論如何,全自動咖啡機都不應該再被鄙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95 字。

轉載請註明: 全自動咖啡機正在普及,未來咖啡師會變成“按鍵師”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