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曾發現,在大家的潛意識中,是存在“防禦機制”的。
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家長們最為關注的一件事情,從孩子出生之後,家長就開始為了孩子的以後做打算。
而孩子們在小時候,只能接受父母的種種安排,父母為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只能用好的學習成績來回報父母。
家長們也會格外的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彷彿,成績已經成為評價孩子好壞的標準,所以,孩子們只能拼命的學習。
在所有的孩子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個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常常能聽到父母對我們說這樣的話。
“你看看誰家的孩子,考試成績那麼好,你怎麼不多跟人家學一學”。
“你看看班級裡的誰誰,年級排名一直那麼穩定,你經常和人家接觸”。
“你經常和學習成績不好的玩,那你學習成績能好嗎?”
古代有“以成敗論英雄”,而到了現在,“以成績論好壞”。
家長們總是格外的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導致孩子被“成績”壓的喘不過氣,所以,孩子只能更加努力的學習。
而當孩子一旦適應這種模式之後,就會被掛上一個“學霸”的標籤,一旦被人超過,或者不被認可的話,那他們會變得如何呢?
《奇葩說》“過氣”高考狀元,高開低走,為啥要教會孩子失敗?
《奇葩說》是一檔收視率較高的綜藝節目,節目中,有很多辯手,他們巧言善辯,思維邏輯也非常的縝密,用自己的口才來征服對方。
而參加的人群也非常的廣泛,有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也有在校學生,有家庭主婦也有一些網紅,他們自身都有一定的優點,才能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而在前段時間的節目中,就有這樣一個辯手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那就是擁有高考狀元的北大在校生劉春懿。
在開播的時候,劉春懿就賺足了眼球,說話總是帶有一定的攻擊性,還總把“高考狀元”掛在嘴邊,雖然說自己是“過氣的高考狀元”,但驕傲的表情還是可以看出來的。
尤其是在開頭採訪時,當劉春懿問道:你想得第一嗎?她也回答的不想,甚至囂張的表示:總的第一沒意思,想來看看怎麼輸。
結果也確實如她所願,自我展示過後並沒有一位導師舉牌,還真的應了那目錄再那句“看看怎麼輸”。
而在《奇葩說》中,同樣有另一位選手詹青雲,詹青雲的簡歷更加的精彩,哈佛大學的才女,同樣有才華,但是卻走到了最後。
在前幾期的時候,詹青雲並不被看好,但連輸幾場之後,並沒有氣餒,反而懂得改變自己,也不再盯著高大上的辯論,讓自己“接地氣”。
而這也是詹青雲在後來的時候,受到大家喜歡的真正原因,勇於接受失敗的自己,也勇於接受失敗,這樣才能讓我們迎接更加全新的自己。
那麼,為什麼要讓學生們經受失敗?
接受失敗才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其實,在新聞上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有一些打小學習成績就不錯的孩子,在重要考試的時候出現了紕漏,導致孩子無法接受,最終精神出現問題的。
這些就是因為學生從小到大的路程太順利,太平坦了,導致他們沒有經歷過失敗,所以當他們失敗的時候,內心是很難接受的。
接受失敗才能重新審視自己
這一點,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一定要牢記,當上了高中之後,學習到的知識會變得一點點複雜,身邊的競爭壓力會慢慢增多。
尤其是高一階段,到了新的高中後,身邊的都是來自各個初中的尖子生,再加上高強度的學習,很多心態不好的學生成績肯定會下滑。
而有的同學在成績下滑之後會重新努力,奮起直追,但也有的學生會一蹶不振,所以,適當的接受失敗對學生來說是好的。
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重新審視自己,才能認認真真的看待他人,尊重她人,意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改進。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你覺得“高考狀元”對於學生來說,是光環還是枷鎖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