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故宮這座宏偉建築,承載著明清兩國的命運,也承載著帝王家的故事,它的一磚一瓦都隱藏著歷史。或許古人都想不到,昔日平民百姓不能踏足的皇家禁地,如今每日都有著熱熱鬧鬧的行人。當人們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穿梭時,這座宮殿將會帶著你開啟一場傳統文化與歷史的旅行。
明清兩代的皇帝,都是亂世中的王者,燕王朱棣奪取天下開啟紫禁城的前世,康乾盛世更將這座皇宮推向巔峰。只是明朝與清朝的故宮,到底又有何不同呢?
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故宮俯瞰
公元1368年,元王朝被明朝取代,隨後從他侄子手中奪取爭權的朱棣,將都城遷到了北京。他還下令,命人將元大都皇宮推成平地,永樂四年隨著元大都的轟然倒塌,故宮開始修建。永樂帝決議要在北京定都有兩個重要原因:首先,這座古城本來就是他的封地;其次,定都這裡以後,就能夠壓制住元朝的殘餘勢力,能夠保證政權的安穩。
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太和殿
僅用了18年的時間,這座人間奇蹟般的宮殿便修建完成,此後見證了中國600年的封建王朝歷史。只是在這600年的時間裡,紫禁城也因為大火、戰爭經過很多次損毀,又幾經重建,所以人們現在所觀賞到這裡的大部分建築,很多都是清代所保留下來的。
不過,大明王朝也有一些老建築得以倖存,比如中和殿等建築,雖然這些建築保留寫了下來,但是名稱也改了很多。
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明朝古畫裡的奉天殿
從明朝到清朝,除了上述建築名稱改變以外,兩代皇宮在建築形式上也有著較大的改動。現在遊人所觀賞到的太和殿,在明朝的時候被稱之為皇極殿,最早的時候還稱為奉天殿,只是根據史料記載,初建成的奉天殿兩側建有抄手斜廊,整個宮殿面闊九間,是一座非常宏大的木質結構建築,但是僅建成三個月,就因為遭遇雷火而焚燬,經歷了又一次重建。
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清朝故宮古畫
嘉靖36年又遭雷火,再建後的奉天殿體量縮小,雖然此後再未遭遇火災,可是李自成在出逃紫禁城之前,一把大火燒燬了明朝故宮的城門和大多宮殿。直到康熙年間,才在原來宮殿的基礎上重建了太和殿,規模相較以前又一次大大縮水,為了增強宮殿的防火性,以前的抄手斜廊,到了清朝以後,為了防火它們就被修建成為了兩側封閉性的圍牆。不僅這一處建築,比如乾清宮以前所採用的是斜廊,到了清代全部改成了圍牆,這讓通透的宮殿多了一種莊嚴與封閉感。
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兩種傳統屋頂
除了明代的斜廊變成了圍牆以外,兩個朝代的屋頂也大有不同,明代採用的大多是盝頂,這種屋頂的特點是:它的頂部是一塊平整的長方體,然後它的4個角接了4條正脊,脊下再接了殿頂,這是漢族最常見的屋頂樣式,元大都時期也有廣泛應用,所以明故宮在修建時也採用了很多的盝頂;但是到了清代朝大多宮殿的屋頂,都改為了攢尖頂,這種屋頂沒有了前一種屋頂的平面,建築物到達頂部以後,就匯成了一個點。
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攢尖頂建築的房屋,最早始於北魏年間,在宋朝和清朝所用居多,尤其是在一些代表地位比較高的建築中,常採用攢尖頂,所以在這一點上,可能是由於統治者文化傳統不同的原因,明代和清代還是有很大區分的。另外明代房屋的斗拱,遠比清代的更大一些。想要具體觀察這一特點,在遊覽故宮時可以先參觀太和殿,隨後再去參觀太廟旁邊的那一座享殿,享殿是明代建築,將這兩者做比較參觀,能夠看出明清建築的巨大差距。
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欽安殿為盝頂
整個紫禁城到了清代,整體的功能佈局也有著十分大的改變。按照漢族房屋建築的傳統結構,房屋內部的佈局都是坐北朝南,東西對稱,進入房屋的正門,更是坐落在建築中軸上。但是坤寧宮的入口處,卻設定在了這座宮殿的東面,並不是傳統中的最中央處為正門,很多房屋也是如此。可是在明朝的時候都是中間開門相對稱的,這其實與滿族的習俗有關,民間流傳的俗語說滿族是“以西為尊,以南為大”,所以便留出了東門供人們入室。
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而且滿族人並不是很在乎內廷東西對稱的格局,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增建和重建的房屋多達53處,坐落在御花園西側的老建築完全被更改,其中還增建了著名的漱芳齋,有些宮殿還被合併在一起,這些改動完全破壞東西對稱的格局,當然也有它的優勢,那就是幾個宮殿之間走動起來,會更為方便。其實這些只是兩個朝代的一小部分差別,畢竟經歷了幾百年的變遷,其中還有著更多人們至今還不瞭解的過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55 字。

轉載請註明: 住過24位帝王的明清故宮,到底有何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