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裡的一段經歷,讓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的準新生、年僅15歲的少年生王梓豪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學術之路:到未來技術學院去學習!
9月22日新生報到時,他一邊向記者展示一款剛買的國產知名手機,一邊娓娓道來,“我來自河北邯鄲,在那裡,這款手機在實體店很緊缺,看到學校鼓勵我們報考未來技術學院,我就報了名,希望未來能主攻通訊、晶片這些研究方向”。
目前,與王梓豪一起報名參選東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的新生,共計923人,他們中將有100名佼佼者,成為國內首批未來技術學院的學生。
今年5月,教育部發布12所首批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的高校名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12所知名高校位列其中。
在當日東南大學的新聞釋出會上,該校吳健雄學院執行院長遊雨蒙介紹,未來技術學院將依託吳健雄學院建立,即將在2021級新生內選拔培養在電子資訊領域具有前瞻交叉思維的未來科技領軍人才。學院還將在書院導師和學術導師的基礎上,為學生配備來自業內頂尖企業的技術骨幹人員作為企業導師。
進入開學季,這些未來技術學院首批新生也陸續走進大學校園,各個學院將採取何種方式培養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聚焦一個或多個未來技術領域,探索專業學科交叉融合
受疫情影響,9月22日報到前,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的雙胞胎兄弟朱一揚和朱一帆,已經在家裡上了近3周的網課,“《線性代數》《演算法與程式設計》這些課程雖然比高中難,但很有意思。”朱一揚說。
吳健雄學院是東南大學培養拔尖創新優秀人才的榮譽學院。作為吳健雄學院的新生,雖然大一期間他們將進行學科大類學習,不分專業,但電子資訊和交通專業,讓他們充滿好奇。而按照初步規劃,電子資訊也將成為東大未來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方向。個人興趣與學校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規劃高度契合,哥倆一起報了名。
電子資訊相關專業,在東南大學底蘊深厚。“但未來技術學院不會建成第二個電子學院、資訊學院,我們希望打破學科壁壘,進行深度的學科交叉,未來甚至可能將電子資訊、人工智慧、生物等領域融合在一起,形成以電子資訊為主的交叉學科群。”遊雨蒙說。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堅持交叉融合,主動打破傳統專業學科壁壘,推動專業學科交叉融合,促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醫工融合等,是題中之義。
科技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跨學科交叉融合,是未來技術學院聚焦較多的領域。例如,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以未來生命健康技術為主要方向,圍繞生物醫學工程和分子醫學兩大前沿交叉學科開展建設;華南理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聚焦人工智慧前沿技術和跨學科交叉,主要佈局智慧感知器件及裝置、大資料與數字孿生、AI+融合技術三大研究方向;華中科技大學未來技術學院聚焦先進智慧製造、生物醫學成像、光電子晶片與系統、人工智慧等4個未來交叉學科技術方向。
多種形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首批未來技術學院的優秀學子如何篩選、培養?在東南大學,學校鼓勵今年錄取到東大的各省理科排名在前30%的考生以及錄取至工科試驗班(吳健雄班)的150名學生大一新生報名未來技術學院的選拔,目前已經有923名新生報名。
“近期,學校擬將組織筆試、面試,從中遴選出10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加入未來技術學院。我們希望篩選出有學習主動性,同時願意在電子資訊領域深入研究的綜合素質比較好的同學。”遊雨蒙說。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來空天技術學院,將實施八年制本博貫通、定製化學研一體培養。同時,學院聘請空天信融合領域的院士、總師等擔任學生導師,開設名家精品課、大師講座課、微納研討課。
在上海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鼓勵學生大二開始選擇感興趣的前沿方向,參與課程設計或科研專案,創新考核模式,選拔優秀且對科研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進入碩士或碩博連讀專案。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培養未來世界未知環境中的人才,需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在特定條件與環境中的創造意識與能力。“未來技術學院在教學培養中,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品質,能讓學生願意為了一個學術目標長久地堅持,並具備不斷髮現問題的敏銳研究能力。未來,要避免以當前的各種指標來評價人才的考核體系。先解決好了人的成長問題,才可能實現未來技術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