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國曆史悠久,有著燦爛的文化。其中軍事文化更是自數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湧現出了孫武、吳起、孫臏等著名的軍事家。他們所著的兵書更是流傳千古至今為人所推崇。而後還有龐涓、白起、李牧等名將靠著赫赫戰功最終得以青史留名。
戰國後期,各國的兼併戰爭日趨激烈,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士兵傷亡也越來越高,這其中尤以秦國最甚。眾所周知,秦國作為戰國後期“一家獨大”的強國,在包括軍事經濟等領域全面領先別國。因此也最具有統一天下的野心。
01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經過諸位先王的勵精圖治以及商鞅變法,國力已經達到了歷史之最。於是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開始組織發動對各國的殲滅戰爭。而此時秦軍之中最受重視的大將正是白起。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國為開啟進軍中原的通道,命大將白起率軍東出函谷關,在伊闕與韓魏以及東周聯軍展開激戰,白起利用三國互相觀望都不願主動出擊的弱點,分頭出擊,各個擊破,最終大破三國聯軍,取得勝利。
此戰是白起的正名之戰,此後,這顆將星便開始冉冉升起,再難抵擋。
伊闕之戰之後,原本實力強勁的韓國元氣大傷,徹底失去了阻擋秦國東進的資本。隨後,秦軍在白起的帶領下,南下攻楚,並一舉攻佔楚國郢都,迫使楚國遷都。到了戰國末期,秦軍的勢力已經幾乎不可阻擋,能夠有實力與之相抗衡的只剩下了曾經“胡服騎射”的趙國。最終,兩國爆發了歷時兩年的“長平之戰”。此戰秦軍以60萬進攻趙軍45萬。最終,趙軍不敵,陣亡25萬,剩下的20萬則全部被白起坑殺。戰後,白起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受封武安君,還得到了“戰神”的稱號。
雖然白起一生戰功赫赫且未嘗敗績,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仍舊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讚揚他的人如司馬遷就曾說:“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而貶低他的人如宋太祖趙匡胤則這樣說:“此人殺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於此?”
02
我們且不論這些人如何評價白起,但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便是站在中立者的角度客觀地看待這件事,而有一個人卻公開宣稱白起不如自己,這個人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
韓信之名可謂家喻戶曉。而與他有關的歷史故事我們更是耳熟能詳,如胯下之辱、背水一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等。韓信靠著他的智謀與韜略,贏得了“兵仙”的美譽。那麼他為何會發出白起不如自己的感慨呢?
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對漢朝的建立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漢人任大將軍期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其不意兵出漢中,隨後,大破楚軍,後平定魏豹,北上伐代,之後將所率精兵盡數交於劉邦。之後再度招募新兵,組織訓練後又進攻趙國,經過“背水一戰”最終將趙國全境佔領。隨後派軍降服燕國。劉邦在成皋兵敗,韓信所帶的精兵再度被奪,於是再度募集新兵。後攻打齊國,大敗項羽大將龍且所率領的20萬楚軍精銳。
韓信的一生可謂是戰功赫赫,並且未嘗一敗。縱觀他的征戰生涯,人們不難發現,韓信作戰多是處於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面。但他卻總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以少勝多。其中,韓信以不足3萬新兵擊敗趙軍20萬的戰例,更是他一生的驕傲。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才讓他認為,白起根本比不上自己。
此戰之前,劉邦已將韓信手中精兵奪走,此時韓信手中只剩下了一幫新兵。但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韓信為了鞏固劉邦的優勢地位,在得到劉邦的允許之後,還是發動了針對趙國的作戰,史稱:“井陘之戰”。
此戰,韓信與張耳率領3萬新兵,在井陘口與嚴陣以待的20萬趙軍交戰。此戰兩軍兵力懸殊,但韓信用兵歷來注重謀略。他背水一戰以增己方士氣,改旗易幟以亂敵方軍心。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加速了楚漢爭霸的結束和漢朝的建立。
韓信之所以覺得白起比不上自己,正是因為,白起作戰不注重謀略,每戰都是以優勢兵力對陣弱勢兵力。例如在長平之戰中,60萬秦軍在各方面都佔有優勢的情況下仍舊損失20萬,實在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而韓信用兵歷來主張用謀略,其所指揮的戰役也大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兩者相比,韓信自然認為白起不如自己了。
以上僅是筆者的一家之言,大家有什麼獨到的看法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資料:
《史記·淮陰侯列傳》——【西漢】司馬遷
《戰國策》——【西漢】劉向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