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假期,他們的研學一樣有發現和收穫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編者按

不一樣的2020,不一樣的暑假。由於疫情原因,不少高校傳統的線下實踐、研學不能再如往年一樣進行,同學們“行走遠方”的方式也有了或多或少的改變。一些學校透過“網際網路+”、線上與線下結合、創新隊員招募和組織形式,打破了時空的界線;一些學校結合抗疫、脫貧攻堅等主題開展社會調研、公益行動,讓同學們更加了解社會、體察民生,用專業所學服務社會發展。這個夏天,青年學生是如何用“腳”丈量大地,用心連線遠方的?同學們在實踐中有著怎樣不一樣的發現和收穫?請跟著記者,一起去聆聽他們的故事,品讀他們的世界。

特殊的假期,他們的研學一樣有發現和收穫

中國農業大學稼穡江昌實踐小隊在江西贛州走訪貧困家庭。中國農業大學供圖

“在騰格裡沙漠的14天,平心而論沒有改變騰格里的什麼,沒辦法讓風沙止步,但是騰格里卻改變了我。”在實踐感言裡,上海交通大學“綠格公益團”的一位隊員這樣寫道。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行,是這個假期高校學子們響亮的口號。社會是一本大書,等待著平時讀慣了書本的同學們,到假期透過篤行的腳步來品讀。

然而,疫情阻礙,洪水攔路,“篤行”的目光堅定,腳步卻未免受到些許阻礙,在此背景下,同學們開動腦筋,“網際網路+”、雲上調研、直播帶貨、“線上+線下”等模式讓今年的“實踐季”有著不一樣的“新動向”;調研脫貧攻堅、重溫紅色之旅、踏訪生態之路,關注社會、體察民生的“老視角”也有了新內涵。

“雲”調研,讓可行經驗得以推廣

“我們把機票退了又訂,最後還是無奈退掉”,說起這次實踐不能去往實踐地,中央民族大學“赴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黃龍景區調研生態現代化視野下民族地區的鄉村旅遊資源開發與生計轉型實踐團”隊長楊茗還是有一些遺憾,“我們想做這個題目很久了,本來就是想以遊客的身份親身感受景區發展模式的優越性,參與式觀察,但很遺憾一開始是因為疫情學校不允許人員流動,後來又趕上四川的雨季,泥石流、滑坡頻發使交通受到了影響,所以改成了純線上的實踐。”

團隊隊員在前期調研中發現,部分民族地區由於環保意識不足,只顧短期的經濟效益,景區因過度開發而使得當地環境受到了很大破壞,造成當地居民生計更加糟糕。“而我們所調研的黃龍景區不同,在當地,旅遊開發和生態保護是齊頭並舉的,在上世紀就已經採用了現在看來都是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方式,使景區維持一種相對自然的狀態,百姓的生計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就想去探究這種新興的模式是如何形成和運作的。”楊茗介紹道。

楊茗團隊隊員分散在四川、湖南、海南、雲南、山西等地,面對今年的特殊情況,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下,團隊把課題調整為定量調研為主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對實地探訪的要求,隊員們委託景區管理單位在不影響其工作的前提下隨機採訪景區附近村民群眾,並計劃進一步透過微信影片、騰訊會議等平臺進行線上訪談。

“雖然沒去當地,但通過幾個月來溝通交流,我們和當地景區工作人員建立了很深的情誼,他們幫助我們收集資料、資料,非常支援我們的工作。從一次次交流中,我深刻感到他們對景區今天的面貌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認為景區的今天凝結著他們的心血,也把景區當作一張值得驕傲的‘名片’。他們還多次發出真誠邀請,讓我們今後如果有機會一定來看看。”楊茗說道。

雖然大家相隔千里,只能在線上溝通,實踐的精彩程度與最初預期確實有一些出入,但大家熱情還是很飽滿,認真分析資料,時常關心進展並提出新的想法。

“因為很多民族地區的旅遊景點是以自然風光為主的,希望我們的調研成果能成為主要依託自然資源發展的景區打造環境友好型景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條路徑,為它們提供一個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並被更多的地方所參考、借鑑,做到收益、環保兩不誤,既有利於景區長遠發展,也幫助周邊的群眾增收致富。”楊茗這樣說起開展這次調研的意義。

“雲”公益,讓綠色情懷代代相傳

“回想這兩週用雙手為這片土地種植綠色、對抗風沙,我深刻地感覺到大學生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透過勞動融入社會中去,開闊眼界,也加深對中國、對世界的認識。”上海交通大學綠格公益團的成員朱思睿說。

如果說楊茗的支隊還是第一次把目光對準四川,那麼來自上海的這支小分隊則已是第五次開赴甘肅民勤。致力於為中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治理貢獻力量,上海交通大學同學發起的“綠格防風治沙實踐團”5年來共組織來自四十餘所高校的800餘名志願者參其中,累計固定黃沙兩千餘畝,種植治沙作物萬餘株。此外,公益團提出梭梭樹嫁接肉蓯蓉的治沙迴圈模式,在治理荒漠化的同時實現經濟收益,助力精準扶貧,已在當地形成肉蓯蓉嫁接林萬餘畝。

今年受疫情影響,綠格將其純線下的治沙行動逐漸向線上轉移,並逐漸探索出一條“網際網路+治沙”的新路子。在民勤,夏天正是蜜瓜收穫的季節,本身蜜瓜的儲存就是一個問題,今年夏天又遇到疫情和多雨的雙重影響,農戶急需把蜜瓜賣出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志願者積極聯絡當地瓜農,透過直播治沙實踐吸引流量,建設微店電商平臺進行銷售,短短十天,就賣出蜜瓜千餘個。

參與綠格公益實踐的同學,都實地感受過沙漠的風土人情,品嚐特色產品,對當地的蜜瓜等農副產品有很高的認可度,所以購買意願很強烈,甚至主動成為“朋友圈推銷員”。在過去的五年裡,綠格公益行動累計輻射人群超過十萬人,為綠格推廣電商專案提供了穩定而持續的支撐。透過“網際網路+治沙”模式,綠格一直堅持的志願者治沙行動實現了很好的公益“變現”效果。

“疫情對我們是挑戰,也是機遇。正是因為疫情,我們才逐步探索出一條將公益流量變現的模式,目前我們也將這一模式歸納總結,在未來期待能為沙區精準扶貧和荒漠治理作出更大貢獻。”談到這種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實踐新模式,公益團團長劉智卓欣慰地說道。

“透過14天的勞動實踐,我直觀地感受到土地和生命的密切聯絡,在今後的生活中,會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價值。”實踐團成員杜漾騰表示。

“雲”尋訪,讓歷史記憶得以重溫

在直播鏡頭前,新華社人工智慧機器人“小艾”亮相了,而和他“對話”的則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師生,共同討論當下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潛力——這一情景發生在“重返歷史現場: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事業尋根之旅”十校聯合直播活動的現場。據悉,此次現場課堂的亮點正是傳統與前沿技術相結合,讓同學們在極強的現場感中思考歷史、展望未來。

在上海走訪中共一大會址與《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在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現場講述貴州紅色故事,在延安清涼山——新華通訊社、《解放日報》舊址致敬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的初心與使命……據悉,此次十校聯合直播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發起,聯合全國九家新聞傳播院校,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按照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事業發展歷程,分別在上海、瑞金、遵義、延安、武漢、重慶、西安、西柏坡、北京等地組織師生“重返歷史現場”,以多樣形式回眸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百年發展的壯闊程序。

“全國十所新聞傳播院校在雲端的直播接力,既是一場在重要歷史節點上的回望與見證,也是對紅色新聞事業精神內涵的傳承和延續。學院聯合全國九所兄弟院校主辦此次活動,是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人大新聞學院與兄弟院校協力推進、升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教學的一次重要嘗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鄧紹根總結道。

利用暑假時間在“雲”端探訪歷史記憶的,還有復旦大學的師生們。記者在學校官網注意到,該校通識教育中心組織的通識教育課程——“春秋與孔子的歷史世界”將在8月中下旬以線上教學的形式與同學見面。據悉,本次遊學將聚焦“春秋”這一主題,從歷史、哲學、政治、考古等多學科多角度切入,將經典文字與考古材料有機結合,透過課堂直播、經典導讀、遺址及博物館導覽等形式,立體呈現春秋時代的社會生活面貌和思想文化狀況,以及對後世中國的深遠意義和影響力。

“行萬里路,知中國情,今年的社會實踐註定難忘,正是在‘行走’中,青年學子們腳踏實地、砥礪前行,把小我融入時代,把青春融入祖國的山河。”上海交通大學相關負責人說。

連結

  高校學子們的暑期如此豐富多彩

●9天,216小時,13場主旨演講,8場研討會,5場學術講座,9場工作坊,5場小組討論,2場企業虛擬參訪,4場“雲遊清華”之旅……這個夏天,清華大學全球暑期學校以全新的方式拉開了帷幕。1000餘名全球優秀的青年學子相聚在“雲端”,以中國案例為思考著眼點,深入學習並交流疫情後的全球發展問題。

●8月5日下午,“未來領袖青春使者”2020國際青年暑期雲實踐開幕式在京舉行。參與活動的外籍留學生和中方青年代表圍繞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應急體系建設、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復工復產、科學開展垃圾分類、疫情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助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五個課題開展為期7天的實踐活動。營員透過線上專家講座、組內研討、案例分享、文獻搜尋等方式對相關課題展開研究。

●“我們是寧波工程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團學會,也是最強帶貨小分隊,在這裡,網紅零食,fashion飾品……”7月14日至24日,寧波工程學院共17名學生組成的2020年創新社會實踐團隊“振興鄉村企業——直播帶貨實踐隊”在寧波進行了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他們以最普通的學生身份,直播帶貨幫助中小企業拓寬產品銷售渠道、走進大眾視野,直播帶貨的結餘盈利將全部捐給慈善機構。

●為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推進農村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體系構建,西安理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商洛市開展以“農村醫養結合養老現狀及需求調研”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透過實地走訪,社會實踐隊不僅瞭解了商洛市農村養老趨勢、醫療資源配置情況及醫養結合現狀,還積極向當地農村老人普及醫保政策和家庭醫生政策,助力當地醫養結合建設。

●日前,在山東濟寧胡海村出現了一道美麗的風景:一群年輕人手拿畫筆,在牆上精心描繪出一幅幅精美的 圖畫——這群年輕人是濰坊學院美術學院“七色花”大學生志願者服務隊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他們來到胡海村開展主題牆繪活動,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把藝術帶到鄉間,以主題牆繪的形式為鄉村環境注入文化活力。

●連日來,太原市青年宮的體育舞蹈、跆拳道、美術、展覽等公益課堂上,多了14位助教,他們是參加“青春興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來自北京舞蹈學院、山西師範大學等高校,在不同類別的公益課堂上,他們積極發揮著各人的專長。據悉,“青春興晉”是由共青團山西省委組織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和引導山西籍優秀學子進一步瞭解家鄉、認同家鄉、服務家鄉,為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凝聚青春力量。

●7月,來自湘南學院、郴州職業技術學院、湘南幼兒高等專科學校、郴州技師學院、郴州工業交通學校的60餘名大學生在湖南汝城開展了為期3天的“三下鄉”志願服務活動。此次活動,共幫助62戶貧困戶和孤寡老人打掃衛生,幫助農戶賣出水果1100公斤,幫助農戶維修家電45件,為110名留守兒童開展了4場關愛活動,走訪慰問了26戶五保戶,發放青少年安全自護教育宣傳冊2000份。

(本報記者 周世祥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3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526 字。

轉載請註明: 特殊的假期,他們的研學一樣有發現和收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