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揭秘薛嶽是抗日戰爭時期消滅日本人最多的將領嗎答案就在這裡!

由 撒宏才 釋出於 經典

按照抗日戰爭指揮序列的設定,第九戰區理論上要接受“委員長桂林行營”白崇禧主任的指揮,而白主任的電文或公文到了薛嶽手上,經常被籤批的字眼是:“不理”、“胡說”等等,薛嶽這是瘋了嗎?非也,第一是薛嶽與白崇禧有隙,當年北伐軍第1師師長薛嶽曾經在上海被前敵總指揮白崇禧就地免職;第二是第九戰區首任司令長官乃是比白崇禧權勢更大的陳誠,薛伯陵是有後臺老闆的。
薛嶽的職務變動是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代理司令長官,1939年10月1日才實授,而這會兒,第一次長沙會戰已經結束。
所以如果把薛嶽推舉為“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陳誠首先就被冤殺了。
1937年淞滬會戰第二階段,陳誠由第15集團軍司令升任左翼軍總司令,下轄第15和第19集團軍,其中第15集團軍司令由羅卓英火線接任,而羅卓英的遺缺(19集團軍司令)由薛嶽補位,胡宗南第1軍、俞濟時第74軍、彭善第18軍都在左翼軍編成內,所以淞滬戰役的殲敵數量大半產自陳誠手下,這個戰功不能由薛嶽冒領吧?
1938年武漢會戰重創日軍第106師團的萬家嶺戰役,薛嶽時任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司令,而武漢衛戍區的司令長官還是陳誠;薛嶽駐蹕長沙升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時,已經到了重慶的陳誠仍然在遙控指揮,1938年11月在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才在陳誠的建議下囑薛嶽代理司令長官之職。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軍事委員會原想棄戰而撤退衡陽,也是陳誠攜白崇禧到達前線後,力挺薛嶽的作戰計劃,直到會戰結束岡村寧次退兵,在陳誠的力辭下當年十月薛嶽轉正。然而沒有陳誠的繼續支援,薛嶽在第九戰區根本玩不轉,別忘記該戰區三分之一的主力掌握在“土木系”四大金剛之首的羅卓英手裡,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
如此算來,萬家嶺大捷、第一次長沙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都不能把殲敵數字全部記在薛嶽名下,仍然是以陳誠為主,薛嶽和羅卓英副之。
餘程萬死守的“常德會戰”千萬不要搞錯指揮序列,常德隸屬第六戰區作戰區域,而第六戰區的司令長官還是陳誠(孫連仲代理),1943年胡璉守石牌的“鄂西戰役”能夠最終取得勝利,也是因為陳誠自滇返鄂(兼著中國遠征軍司令官)親自指揮。其實在常德會戰中,薛嶽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對橫山勇的戰術誤判非常嚴重,既沒有救出第57師,還搭上了前往救援的方先覺第10軍的一個主力師長,兩人矛盾由此而來。
這樣再算,陳誠以六戰區司令的身份又單獨指揮了常德會戰和鄂西會戰,基本沒薛嶽什麼事。
1941年第二次長沙會戰由於情報外洩,薛嶽本來是要吃敗仗的,調來決戰的王耀武第74軍和李玉堂第10軍兩部,都被預伏的日軍第三和第六師團打垮,長沙笈笈可危。又是陳誠拉了兄弟一把,率領五個嫡系中央軍反攻宜昌,由於宜昌守軍第13師團抽出一旅團加強長沙方向,血戰一週後內山英太郎都準備燒軍旗剖腹了,第11軍司令阿南惟畿不得不回師救援,第二次長沙會戰方告結束,第九戰區的殲敵數字未必超過鄂西方面。
實際來說,薛嶽獨自指揮並且勝利的只有第三次長沙會戰,並且是實實在在的大勝,但一次戰役殲滅日寇的數量畢竟有限(戰報還有些水份),尚不及1944年衡陽保衛戰方先覺的殺敵數量,不過方先覺確實是第九戰區麾下。因此第三次長沙會戰和“長衡會戰”的殲敵數量劃到薛嶽名下沒有問題。衡陽城下日軍傷亡近6萬,第三次長沙會戰把薛嶽和日本人兩頭的數字折中一下,大概3萬餘,兩次戰役應該使日軍付出了10萬左右的傷亡。
不過陳誠還有附加值,他曾經以軍委會政治部長的身份指揮第四戰區的桂南會戰;抗戰後期亦曾短暫就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職,胡宗南的豫西反攻戰役也得計入陳長官名下,1945年初豫西戰役勝利結束後,胡宗南才實授第一戰區司令官。
粗略計算一下,在國軍抗日22次大型會戰中,陳誠實際或參與指揮的應該有淞滬、武漢、上高、長沙(一、二)、桂南、鄂西、常德等八次。
薛嶽參與指揮的應該有淞滬、武漢、蘭封、上高、長沙(一二三)、長衡等七次戰役,並且其中至少有四次是在陳誠的麾下指揮作戰。雖然陳誠的作戰指揮能力不如薛嶽,但是沒有陳誠的坐鎮的支援,非黃埔系和中央軍嫡系出身的薛嶽根本無法徹底掌握手中的幾十萬大軍,承認薛嶽是一代抗日名將不假,但是硬要把殲敵數量最多的帽子戴給他,恐怕是承受不起的,也有些言過其實,因為陳誠這裡繞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