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國外留學,就一定過得是光鮮亮麗、快樂生活學習的日子嗎?
其實,很多留學生家長可能會更關心孩子在國外的學業、生活,也會盡量給孩子提供足夠多的金錢支援,但是很容易忽視這一點:
孩子的心理健康。
為什麼需要強調這一點?
先可以看一下這些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2019年4月16日,才剛滿21歲的飛行學院顏洋在美國德州丹頓飛行學院(US Aviation Group)的宿舍衛生間內自縊身亡;
2019年2月11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在工程學院名叫Paul G. Allen的實驗樓裡,自殺身亡。
2019年6月13日,30歲的佛羅里達大學博士生陳慧祥,在校園辦公室中自盡身亡;
2017年12月13日,21歲的康奈爾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學院四年級中國女留學生田苗秀被發現於公寓內死亡;
2017年2月12日,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中國女孩Weiwei Liu在寢室內自殺身亡;
......
這些本該有著幸福和光明未來的留學生們卻選擇了輕生,非常令人心痛和惋惜。
哈佛大學曾有文章表明,亞裔學生的壓力和精神疾病不容忽視,同時,亞裔青少年自殺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心理醫生賈斯汀·陳曾說,在中國留學生中,抑鬱和焦慮都很常見。
而耶魯大學相關研究人員釋出的一項調查也表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症狀,29%表示自己有焦慮症狀,而美國大學生整體的抑鬱症和焦慮症比例只有13%。
留學生的抑鬱現象遠比你想象的更為嚴重。
有留學生才出國兩個月就陷入了抑鬱狀態,暴飲暴食、大把掉髮、極度嗜睡、心慌心悸到覺得活下去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也有留學生直言留學生活讓自己抑鬱,交不到新朋友非常孤獨、語言也不好,每天上課寫作業忙到凌晨可成績也只能保證不會掛科。
還有留學生表示,自己出國後走在街上、在課堂上都能突然哭起來。
這些留學的孩子們到底怎麼了?難道是他們太過於脆弱了不夠堅強嗎?
留學生的抑鬱往往不被大家理解,有的不僅大眾不瞭解,連父母都可能以為孩子太矯情了:
都送你出國留學了,不好好讀書還這麼矯情,是日子過得太好了吧?
你說你抑鬱,我看是你學業還不夠忙,無病呻吟。
你都這麼大了,該更獨立啦,這點小事自己也處理不好嗎?
同樣的事,怎麼別人可以,你卻不行?
我覺得你心理素質要加強啊,要自己堅強才行,不能總想著靠爸媽。
可是他們卻忽視了,孩子們一出國,可以說來到了完全陌生的環境。
有的去到陌生的寄宿家庭,全然迥異的文化、飲食、家庭氛圍以及有可能遭遇的冷漠和忽視很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
有的需要自己搞申請、辦簽證、一個人租房、找附近哪裡有超市、每週坐一個小時的公交去買菜、做飯、搞衛生、學開車、修水管、通馬桶、洗地毯、修草坪......
大大小小的事情突然全要自己一個人扛。
遠離親密的家人和朋友,安全感和歸屬感一下找不到了,孤獨感也就油然而生。
KnowYourself的調查表明,留學生產生負面情緒或心理困擾的原因前三項分別為:學業(71.90%)、社交和人際關係(52.93%),以及語言障礙(45.90%)。
飲食不習慣,交通也不夠便利,生活上的挑戰就不小了,更何況還有語言和學業上的壓力。
首先語言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很多留學生的語言水平並不足以保障他們在國外非常順利的生活學習。
一旦語言障礙沒解決,課業就很難跟上,最後成績不理想,遠低於預期,很容易給留學生心理造成負擔。
也有很多留學生,在國內英語很棒,但出國後才發現自己口語交流困難,一旦在交流上受打擊、喪失自信,就容易引發惡性迴圈,越來越不敢開口。
而毫不誇張地說,留學生的課業壓力也非常大。
有的課程需要他們去圖書館查閱大量資料,以及閱讀書目的要求也不少,一週的時間可能除了課本要預習還有幾百頁的其他書目閱讀要求,然後要根據這些準備一篇幾千字的論文或者presentation。
還有數不清的quzi、作業、論文、project......不少課程涉及到問卷調查、實地調查、採訪之類的,同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更可怕的是不少課程實行了curve的末位淘汰制,總有一定比例的人不及格。
沒有什麼60分萬歲,在同班同學都很優秀的情況下,壓力大得讓人頭都禿了,還要擔心萬一掛科多了被學校退學的風險。
還有很多學校co-op帶薪實習專案,讓留學生在課業之餘平添不少工作相關的壓力,要準備查資料、簡歷、networking、面試等等。
而這些實習專案還必須在畢業前完成,很多同學不得不晚一兩年畢業,還得各種擔心公司給的fail差評。
在這些壓力下,焦慮和抑鬱情緒滋生,很多不習慣傾訴、沒有尋求解決之道的留學生最終患上了抑鬱症。
除了語言和學業,留學生還面臨著社交困境。
許多留學生剛出國的時候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一定能快速融入校園,交到很多外國朋友。
然而後來發現這一點並沒有以為的那麼容易時,他們會很失望。
一位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留學生就表示,由於文化差異,她很難同美國同齡人親近,即便自己和三個美國室友相處得很好,但並沒有成為親密的朋友。
而且有時候他們會發現,不僅交不到外國朋友,連那些同樣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也很難尋覓出知心好友。
壓力大的時候甚至找不到朋友來傾訴。
在生活、語言、學業、社交、文化等多種因素下,留學生有抑鬱狀況的、和患抑鬱症的並不在少數。
留學生和很多普通的孩子們一樣,他們想要離開父母后自己變得獨立堅強,不讓父母擔心。
但他們遭遇過大的壓力時,同樣也會焦慮、抑鬱。
這並不是他們太過嬌氣,而是從小的接受到的教育,是很少有涉及到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如何解決情緒問題這方面的。
有時候出了問題,為了避免家人擔心,他們並不會對家人傾訴,而選擇報喜不報憂。
有時候即使跟父母說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理解。
父母甚至理解不了,抑鬱症不是情緒,而是一種疾病。
事實上,抑鬱症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大腦功能紊亂疾病。輕度的抑鬱,透過諮詢心理醫生等方式確實有效,但中度以上的抑鬱,必須依靠藥物幫助。
抑鬱症會引發嚴重的心理症狀,將對人的感受、思考、日常活動,例如吃飯、睡覺、學習、工作等都產生影響。
在孩子出國前,父母一定要考慮好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記得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鼓勵孩子多和家裡溝通交流,學會主動排解壓力、尋求干預之道。
孩子出國後也要重視孩子的精神狀態。
面對孩子出國後的抑鬱狀態或者抑鬱症,父母一定要給予理解和支援。
讓孩子瞭解到你懂他所有的壓力和不容易,家是他永遠的後盾,不必因為抑鬱而感到羞恥。
然後鼓勵孩子去正規醫院做檢查或者去學校的心理諮詢所做檢查疏導。
如果需要吃藥治療,讓孩子不要抗拒吃藥,也不用有心理負擔,鼓勵他們做一些適當的運動,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
最後,希望所有的留學生家長都能對孩子多一份理解,也希望所有留學生都能不被壓力所綁架,把心態放輕鬆,學會好好愛自己。
常春藤申請太難?
找不到一手資訊?
畢業後要不要回國?
靠譜講座哪裡聽?
????加入家長交流群????
上萬名校家長分享成功經驗
讓孩子的升學路不再迷茫
你想要的這裡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