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瞭解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人,一定對長平之戰不陌生,作為中國冷兵器歷史上最大規模,最早,最徹底的殲滅戰,長平之戰在歷史上的影響可謂是非常大。此戰,趙國被坑殺越45萬人,秦軍民也有20萬左右的傷亡,是冷兵器時代的一場大戰。
長平之戰最終以秦國獲勝,趙國失敗告終,此戰結束後,趙國可謂是元氣大傷,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一國能與秦國一決雌雄了。但是,在長平之戰後的趙國,依然存活了幾十年,秦國為何不趁著趙國戰敗之際,將趙國滅了呢?原來,秦昭襄王最終還是怕了,他沒有這個自信。
秦趙之間的大決戰
在戰國的中後期,尤其到了秦昭襄王時期,戰國七雄中秦國已經是一家獨霸了,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不過,在山東六國中,隨著戰國前期的強國魏國,齊國的相繼沒落,趙國從中脫穎而出,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對外軍事擴張後,趙國的國力也在持續的壯大中,對秦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秦趙之間的大戰,導火線是韓國的上黨郡,秦國攻打韓國的上黨郡,上黨郡太守不願意投降秦國,有意將上黨讓給趙國。趙孝成王接受了上黨郡,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為了得到上黨郡,秦國派遣了王齕率大軍攻打上黨,趙軍不敵,退回到長平一帶。
面對秦軍的步步緊逼,趙國採取了防守的策略,任命廉頗為主將。廉頗瞭解秦軍的戰鬥力,修築多道防禦工事,企圖透過時間拖垮遠道而來的秦軍。隨著秦軍的大舉進攻,廉頗修築的防禦工事一道道被擊破,此時的趙孝成王又對廉頗的那種龜縮方式非常不滿。
秦軍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因為糧草等原因,一直耗在長平後勤補給非常困難,如果廉頗一直採用龜縮防守的方式,這是秦軍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秦軍向趙國施反間計,果然趙孝成王上當,讓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接替了廉頗,這是長平之戰的一個重大轉折。
為了更好地贏得戰爭的勝利,秦國也暗自調換了他們的主將,將白起調往軍中,擔任主帥。趙括上任後,採取了與廉頗相反的方式,他改守為攻,在長平向秦軍發動了進攻。白起先是佯裝被打敗,吸引趙軍主力深入,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截斷了趙軍的糧草補給,將大量趙軍困守在長平。
多日無法進食的趙軍在趙括的率領下多路突圍,但都以失敗告終,趙括本人親自率隊衝上,被秦軍弓箭射殺,連同趙括本人的幾十萬趙軍,有的戰死,有的投降後被坑殺,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元氣大傷,舉國哀嚎。
秦國為何不趁機消滅趙國?
長平之戰,秦軍大勝趙軍,取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此戰結束後,趙國青壯年男子十之六七戰死,國家遭遇覆滅的危險。在冷兵器時代,人是主要的戰鬥力,尤其是青壯年男子,在戰場上是主力。
長平之戰後,白起認為這是消滅趙國最好的時機,因此率軍將趙國的邯鄲團團包圍,如果邯鄲被破,趙國就真的滅亡了,但事情最終還是在秦昭襄王的命令下,白起被迫退軍。那麼此時已經勝券在握的秦國,為何不趁機消滅了趙國,而是選擇退軍,給趙國一口喘息之氣,說到原因,還是因為秦昭襄王怕了。
首先長平之戰中,趙國由於先前在外交上的失敗,使他們在與秦軍大戰中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其它五國都在看熱鬧,誰都沒出兵幫助趙國。秦軍雖然贏得了長平之戰的大勝,但自身損失極大,尤其是糧草和兵員,二十萬傷亡的代價,讓秦軍一時間也難以恢復戰鬥力。
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的大環境下,其它五國坐山觀虎鬥的情況已經結束了,他們必然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到時候如果山東六國聯合攻打秦國,在長平打仗損失慘重的秦國未必能支撐得住。況且趙國士兵善戰,戰鬥力很強,此時李牧等人的邊軍也已經快速救援邯鄲,哀兵必怒的趙軍,他們在面對秦軍的進攻,必然會拼死一戰。
范雎在長平之戰中,也有意無意幫了趙國一個大忙,他害怕白起戰功太大,對自己的地位多有威脅,因此范雎多次在秦昭襄王的面前勸秦昭襄王退兵。最終秦昭襄王考慮再三,決定退兵。
結語
長平之戰後,雖然趙軍在後來的邯鄲保衛戰中取勝,但國力被打光了,失去了與秦國一決高下的實力。此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殲滅戰,戰死的人數在冷兵器時代下是少見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還沒有消滅山東六國的實力,需要繼續積蓄國力,養精蓄銳,在幾十年後的秦始皇時期,秦國國力空前強盛後,才開始了滅國之戰。在秦始皇時期,秦國消滅了六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大帝國——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