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需要更多優秀人才當中小學老師

由 湯生 釋出於 經典

新學年伊始,不少名校碩士博士到中小學當教師的新聞,又引發了新一輪關注。媒體報道中的“某學校56位新教師均來自國內外名校”,無疑為這波討論貢獻了新的素材。在相關的議論中,一種較為老套的觀點就是“大材小用”論。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40多年前,筆者在比較落後山區的一所高中就讀,任課教師中有不少是畢業於華東師大等知名學校的高材生。當時生物課不計入高考總分,不少同學打算在上完第一次可能要點名的課後逃課。沒想到,教授生物的方步青老師從不點名,但他講課極好,竟然一直沒學生逃課。後來透過相關資料才知道,方步青老師早在1956年就已被評為全省優秀教師。

筆者插敘這一段個人經歷,是想說,對於中小學生成長髮展而言,教師的優秀程度是沒有上限和止境的。只是受制於各地財力、供求關係與條件,短期內還難以普遍實行中小學教師都由獲得知名大學學位的人擔任。但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不妨先讓一部分有需求而又有條件的中小學儘量多聘用一些畢業於知名高校且有志於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的人。對此,公眾可能有不同聲音,但相關部門和學校不應有任何遲疑猶豫,更不宜設定任何障礙。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中小學教師任職起點學歷自然應相應提高,但它並不意味著,將中小學教師任職條件對應於某個固定的學歷段,或僅限於某個固定學歷段。教育是人類最尖端的活動和學問,它的複雜性與前沿性正好與學段高低成反比,而最尖端的領域在早期教育。換句話說,能當好小學教師的人經過學習,就有可能當好中學教師;但能當好大學教師的人卻未必能當好小學或幼兒園教師。只要承認教育是專業工作,瞭解教育的重要性和複雜性,無論在哪所名校拿到博士學位後選擇去中小學工作,都屬正常。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眾多方面的關鍵期、敏感期乃至最佳期都處在中小學階段,在這個階段安排優秀的教師對人的成長髮展影響最為顯著。一個良性運轉的社會,應將優秀的人放到這個重要的崗位上。而一個真正優秀的人,相信在這個崗位上能更有效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從現實的必要性來看,一方面,家長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愈加緊迫,呼喚更優秀的人才辦出更優質的教育;另一方面,當下中小學教育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不能排除與教師素質、能力欠佳或不平衡有關。因此,吸引更多優秀的人加入這一“實驗場”,也是回應社會訴求、化解教育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關於此事的討論中,有一種論調認為,一些中小學,尤其是發展先行地的學校招聘碩士博士,將加劇各地教育的不均衡,影響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後地區的教師招聘和教育發展。但其實,從總體來看,教師目前的待遇等條件難以吸引與實際需求數量相當的優秀人才擔任中小學教師,而用人和管理部門的管理與評價方式又對這一人才流動造成了其他限制。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高薪招聘高學歷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將會成為其他地區提高教師地位待遇的動力,對整體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有積極作用。

真正可能導致“大材小用”的,不是優秀的人選擇去做教師,恰恰可能是這一改變未能引起足夠重視,不當的管理與評價將“大材”小用了。因此,有關方面要順應這一新變化、新形勢,相應提高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改進中小學管理方式與評價體系,切實保障教師教學自主權,包容教育創新及探索,充分釋放這些新生力量在教育教學上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實現“大材大用”。

也有擔憂這些新任教師發展的人指出,中小學教師發展空間小。的確,這是當下中小學教師面臨的職業發展困境。不過,歷史告訴我們的答案是,由於中小學教師需要不斷加深對人的認識,因此能在這方面充分發展的人就有可能成為大家,也就是說,在中小學教師崗位上照樣可以做大學問。

(作者:儲朝暉,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