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一直都是由一種特別牽強、鬆散的關係維持著。緬甸中央政府看似是風光的老大,實則不斷為十幾個較大的少數民族武裝頭疼,雖然後來推行了和解政策,收服了不少的少數民族武裝,但是並沒有徹底地解決少數民族武裝問題。
果敢和佤邦,就是最突出的兩個刺頭。一心想要實行多民族和解的緬甸政府在2008年做出了努力,在新法中制定了改編計劃,但是果敢同盟軍卻不買賬,很囂張的跟緬甸中央軍隊開了火,但是卻悲劇地把自己送進了人家的口袋。曾經的王,彭家聲也被趕趕跑,果敢地區被緬甸中央正式接管。
然而刺頭佤邦雖然看似服軟跟當局政府和解,卻拒絕被整編,依然擁有自己的獨立自治的權利,這成為緬甸政府心頭的隱刺,想拔又動不得,又是為何?
果敢同盟軍和佤邦聯軍同樣都是脫胎於緬共,它們分別屬於緬甸撣邦的第一特區和第二特區。但是要論祖追源,果敢和佤邦在古代都是中國的地盤,可以說它們同屬我國西南邊疆的漢文化圈兒,不過兩地的內部又有著微妙的區別。
果敢其實是一個戰事不斷的地區,一百多年來戰爭無數,即使是現在偶爾還會有一些小的摩擦走火,所以果敢地區的人員構成很是複雜,敵友難分。這裡的人雖然都源於漢文化,也認同中國,但是又不是中國人,緬甸給的法律身份又不願意要。彆扭之中就缺失了族群的共同認可感。
雖然佤邦才形成了七十多年,是當時作為殖民地從雲南被分離出去的,但是佤邦地區的人員中,佤族佔百分之七十。其他的一些小民族也很團結,內部穩定,人們的身份認同感就強,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所以這個同樣不承認自己是緬甸人的佤邦就比果敢過得舒心的多。
佤邦不僅不擰巴,還主動跟中國走得很近,自然也就得到了不少發展的機會,引進了不少的援助和資金,經濟的發展自然會帶動武裝力量的壯大。
1989年,緬共東北軍彭家聲在背後向自己的"孃家人"開火,果敢同盟軍成立。緬甸政府看準時機,拉著它一起來對抗緬共,所以一開始彭家聲就擁有了高度的自治權利,果敢同盟軍被緬甸政府承認,而且沒有向它派出一兵一卒。當時果敢的百姓生活並不好,所以對於緬共的統治是很不認同的,彭家聲的群眾基礎還是不錯的。
誰知彭家聲卻把一手好牌打個稀巴爛。
他對果敢採取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在政府及果敢軍中,擔任重要職位的是他的兒子、兄弟以及親近的人,他儼然成了土皇帝,大權都把控在自己手裡,自然就會引起別人的不滿,以至於期間出現內訌也就不足為奇。
雖然被楊茂良兄弟帶著果敢人給打跑了一段時期後他又捲土返回奪回了政權,但是此時的果敢內部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彭家聲擔任的是果敢臨時政府的首腦,但是這個臨時政府是由彭家聲、果敢武裝和緬甸政府三方勢力組成的,早已失去了原先果敢同盟軍的純粹性。
再者,彭家聲還不忘發展毒、賭生意,受害的自然是老百姓,因為是在邊境,自然也威脅到了鄰國的國境安全,國際印象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當2009年緬甸軍政府在各個擊破其他幾支武裝力量之後,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專門收拾果敢同盟軍時,本來就兵力不足的果敢軍內部卻是各打算盤,有的甚至直接投靠了政府軍。被收編成了毫無懸念的事情。
佤邦聯軍的建立還得感謝彭家聲,當時緬共命令趙尼來、鮑有祥去鎮壓脫單的彭家聲時,二人卻來了個一去不回,收編了很多地方武裝,組建了佤邦聯軍。
聰明的佤邦聯軍並沒有跟緬甸中央鬧僵,甚至在緬甸軍政府的支援下剿滅了坤沙集團,作為回報,佤邦聯軍得到了南部地區的統治權。不僅統治區域擴大了一倍,還向政府軍展示了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
南部是水稻種植地域,佤族人在南部開始種植水稻、橡膠等經濟作物,成功實現了由罌粟種植向經濟作物種植的轉型。而且佤邦聯軍在戰爭時是軍隊,在和平時就是生產隊,一手武器一手鋤頭,兩頭都不耽誤,軍事力量自然持續走強。
當緬甸政府軍開始對果敢同盟軍有所動作時,已經擁有四萬兵力的佤邦聯軍卻進行了20週年慶典,並且有意地向外界展示了他們的重型武器。其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緬甸政府軍要想收拾佤邦聯軍,除了掂量一下兵力之外,還得考慮佤邦地區的山林地形,要動手還真沒有全勝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