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永遠覺得祖國的土地是穩固地在你腳下,要與集體一起生活,要記住,是集體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體脫離,那便是末路的開始。 —— 奧斯特洛夫斯基
錢學森是家喻戶曉的愛國科學家,又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以及“火箭之父”。錢學森出生在上海,之後到美國留學,意識到只有科技發展才能推動國家的進步,於是學成之後毅然回國,結果因為太優秀,美國不願意將這樣的人才放回中國,軟硬兼施的想要留下他,最後錢學森歷經磨難,才又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那麼如此優秀的錢學森,他養出來的兒子又是什麼樣的呢?錢學森的兒子名叫錢永剛,1948年在美國出生。1949年新中國建立的訊息傳到錢學森耳中,錢學森便不顧一切想要回國為祖國做貢獻,參與新中國的建設,但是因為某些原因,一直到1955年才踏上回國的歸途。
當時錢永剛還很小,才7歲左右,只知道自己要跟著父親從自己出生的地方去到一個叫做祖國的陌生國度。那時候他還不會說中文,但是小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強,回國沒多久,他就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了。
很多人思想裡都會覺得,家裡面有出名的長輩,那麼孩子一定會過得很好,其實不全是,很多孩子甚至會因為父母的光環太過強大,所以被別人忽略掉自身的努力,可以說,除了是被錢學森教育長大,錢永剛成長的過程中沒再因為父親得到過什麼好處。
錢永剛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優秀的人,所以自身學習也很努力,害怕給錢學森丟臉。從小錢學森就教導兒子,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錢學森雖然是在中國長大,但是他教育孩子卻有自己的另一套方法,沒有非逼著他死讀書。
錢永剛小時候成績並不好,而錢學森從來不因此責怪他,只是鼓勵兒子積極面對,到廣泛的世界裡去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不一定要拘泥於讀書這條路。這樣被錢學森教育長大的錢永剛,抗壓能力非常強,什麼事情都能積極樂觀的從容面對。
錢永剛初中快要畢業時,1966年國內開始運動,當時局勢非常混亂。錢永剛在高中學校沒待幾天,就意識到這條路似乎走不通了。於是他回家跟錢學森商量,說自己不想讀書了,想參軍當兵,錢學森沒有反對他,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讓他想做就去做,年輕人就是要勇敢的闖一闖。
但是錢學森沒有給錢永剛提供什麼便利之處,一是那時候不興這樣做,錢學森要是想幫兒子,那肯定早就給他安排了;二是錢永剛自己也不願意活在父親的光環之下,再加上時代的特殊性,錢學森多多少少也會遭到外界的非議,講不準讓別人知道了這層關係,反而會在跟他相處時戴上有色眼鏡。
那時候有點文化的人都過得比較艱難,錢永剛也不例外,但最後他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了黨員,後來1977年恢復高考,錢永剛還是想拼盡全力去試一試,跟領導說明情況之後,領導批准了,最後錢永剛不負所望,努力考上了大學,那一年,他已經快30歲了。
後來,錢永剛一路攻讀碩士,又去了加州理工學院進修。早些年的時候,他原以為自己將和學術的道路再無緣分,但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他又走到了這條路上來,雖然歷盡坎坷,但是大器晚成。現如今,錢永剛從事計算機領域的工作,是該領域的高階工程師,同時還擔任著好幾所高校的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