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懷古思今大境閣 | 十日談·建築可閱讀

由 夏侯依絲 釋出於 經典

秋雨綿綿,站在大境閣的城樓上,耳邊響起崑曲《桃花扇》的經典唱詞:“春宵一刻天長久,人前怎解芙蓉扣。盼到燈昏玳宴收,宮壺滴進蓮花漏。”

1912年至1913年,拆除城牆,修築馬路,城牆南半圈變為中華路,城牆北半圈變為人民路。而這一段長近50米的古城牆和建在古城牆上的大境閣,因為作為指揮部而得以保留至今。

據史料記載,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兩江總督陳鑾遊歷申城,為這座城牆和樓閣的壯麗秀美所感動,於是題寫 “大千勝境”四字,並令人將其刻在石坊上。後人將“大千勝境”頭尾各取一字,乃大境閣的由來。此閣後來名聲大震,被列為“滬城八景”之一“江皋霽雪”。那時,冬季的大雪天,文人墨客站在大境閣的城樓上,遠眺白茫茫的大地,肯定會詩興大發,提筆揮毫。

大境閣建在大境箭臺上,是一座結構精巧、造型別致的抱廈式三層樓閣。樓上供奉著關羽大帝,所以大境閣也叫“大境關帝殿”。如果遊客慢慢品味,樓閣就呈現出江南建築的秀美。歇山式屋頂,嫰戧發戧。東側建築的屋頂上還有精美的泥塑雕像,屋脊中央是福祿壽三位神仙,屋簷簷口的左右還有武將塑像。

城樓上有一根木製旗杆,蹲下來仔細讀夾杆石的西側的文字:“民國六年季秋重建,甬商弟子敬祝。”可見,大境閣曾經在1917年,在寧波籍富商的資助下,進行了修建。

大境閣修建後,著名的崑曲老師陳鳳鳴、丁蘭生在二樓成立“平聲曲社”,崑曲大家莫舒齋也在這裡開辦崑曲班,培養了一批崑曲接班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大力支援戲曲的發展。1952年,由應雲衛執導、史湘雲主演的崑劇《桃花扇》就是在大境閣公演。如今,重視文化傳承,大境閣的一樓是上海市道教書畫院,平時會舉辦書法和繪畫展,也會定期教學員書法和古琴藝術。

在進入供奉關羽大帝的殿堂前會穿過一條長廊,如果你仔細觀看留存的城牆,會發現不同年代的城牆磚,有清朝同治五年、咸豐五年的城牆磚。看相關資料,這些磚是1995年原南市區在大境閣古城牆修繕時特意鑲嵌上去的。

走進殿堂,關羽大帝的塑像紅臉美髯,英姿颯爽,氣宇軒昂。關羽的左邊是義子關平,右側是黑臉周倉。正對關羽像的照壁上有一匾額,刻有四個大字“信義千秋”。仔細看,“義”字是繁體字,下面的“我”字少掉一撇,有捨生取義的意思,是歌頌關羽的豐功偉績。

大境閣已經經歷500多年的風雨滄桑,見證了上海老城廂的歷代變遷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現在它成為市民遊客旅遊的新地標,我們要了解她、保護她、關心她!

【來源:新民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