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講了很多朱元璋手下的武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藍玉,李文忠,朱文正,這些人都可以說的上是威震天下,不過還就是有這麼一位,被公認為元末第一猛將,可以說是嚇得老朱睡不著覺,猛起來連自己都害怕,他就是張定邊。
張定邊和陳友諒是純老鄉,都是湖北沔陽人,也是漁家子弟,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和張必先結拜為兄弟,從此後,生死與共,風雨同舟,隨陳友諒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可以說是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到張定邊,肯定就會提到常遇春,好多人喜歡把他們進行一個對比,他們倆到底誰厲害,這東西不好說,誰也沒見過他們倆真人,但是從長相上或許能看出個端倪。
常遇春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又叫懷遠安寧黑太歲,打虎將軍常遇春,他打沒打過虎,我不知道,但是張定邊是真打過,而且那時歲數還不小,這是後話,待會兒再說,相比起來張定邊長得太漂亮了,當然我說的漂亮可能和現在審美的標準不太一樣,張定邊身材魁梧,胸前飄灑五綹美髯,略同天文,粗曉地理,習兵法,精拳藝,還擅岐黃,這下大夥兒明白了吧,這兩人感覺一個像張飛,一個像關羽,至於關羽和張飛誰厲害,我不知道,反我就知道張飛管關羽叫二哥。
張定邊怎麼會和陳友諒認識的呢?因為他的性格。
話說有一天張定邊正回家,路上突然來了幾名官差,這些官差仗勢欺人,拿了別人的草鞋,沒給錢就走,張定邊出身貧苦,自然不能任由他們欺負窮人,於是上前阻止,可這些官差平時囂張慣了,直接就將張定邊圍起來,打算暴打一頓了事,可誰知道張定邊三拳兩腳,就把這些人全撂倒了,就在這時,一位縣衙的小吏經過,見到這種情況,就好奇想去看看,雙方交談了幾句後,發現彼此興趣相投,高興之下,二人就決定結拜為兄弟,這位小吏就是陳友諒。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殺戮無數的蒙古帝國國祚不過百年,中原大地就湧現出許多奇異的英雄豪傑,發展到最後,只有兩股義軍勢力進入了決賽圈,其中一支就是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另外一位就是昨天我講的,被人稱作梟雄的陳友諒。
陳友諒生性多疑,忘恩負義、弒殺恩主、沒有眼光誅殺友軍,政治氣量、戰略眼光遠遠不如朱元璋,名聲可謂差到家了,可是他確有一個這輩子最可靠的兄弟,張定邊。多年來的出生入死,張定邊總能替他出謀劃策,征戰四方,在一次次與元軍作戰中,張定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很快把元軍的勢力趕出了湖廣、荊襄一帶。
常遇春給人的感覺是剛猛有餘,而謀略不足,而張定邊卻不一樣,胸中頗有城府,昨天講的龍灣之戰中,朱元璋的一個手下康茂才寫信給陳友諒,康茂才原本是陳友諒的部下,後來投降朱元璋信中說自己之前是詐降,現在願意與陳友諒裡應外合,殺朱元璋一個措手不及,陳友諒看到信後很高興,隨即決定照康茂才之計行事。
張定邊聽完,眉頭緊鎖,認為事情有詐,堅決不肯讓陳友諒草率出兵。可惜那時的陳友諒已經有些忘乎所以,而且他本人也剛愎自用,就是不肯聽張定邊警示,執意要出兵,結果陳友諒大軍被騙到金陵城龍灣處,康茂才卻並沒有出來迎接,陳友諒舟師擱淺,被早已埋伏好的大軍打得倉皇而逃,這次大敗,讓陳友諒的水師力量損失慘重,而朱元璋則在此之後大力訓練水師,此戰給了朱元璋一次巨大的喘息機會。張定邊識破詭計,力勸陳友諒,但陳友諒不聽,一意孤行,倘若他能採納張定邊的勸告,之後天下的歸屬就難說是不是姓朱了。
1363年8月底,陳友諒出動六十萬大軍,與朱元璋的二十萬大軍在鄱陽湖打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略決戰,這次戰役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戰前,張定邊就認為,沒有必要在這場決戰中孤注一擲,投入所有精銳力量。只需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圍攻南昌,一路直搗防守空虛的南京,必定讓朱元璋首尾不能兼顧。無奈陳友諒還是不聽,鐵了心要與朱元璋決一死戰。
結果雙方一交火,果然不出張定邊所料,很快陷入了僵局,這個時候張定邊站出來了,擒賊先擒王,他決定先斬殺了朱元璋。
在紛亂的戰場上,張定邊找到了朱元璋船隊的空隙,他親自站在船上親自指揮,憑藉大船的優勢與火炮優勢破開朱元璋的前鋒部隊,關鍵時刻,張定邊單刀直入,冒著箭雨,以孤軍衝進朱元璋水軍前陣,直指朱元璋所乘的座艦,朱元璋附近的部將足足有三十艘艦直向張定邊合圍過來,可張定邊就像開了掛一樣,先後斬殺朱元璋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一路之上猶如入無人之境,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眼瞅張定邊就殺過來了,朱元璋急命座船躲避,但誰知船竟然擱淺了,千鈞一髮之時,幸好常遇春趕到,兩大戰神終極PK。
常遇春自然是不能讓張定邊上演“百萬軍中取朱元璋首級”的傳奇,於是彎弓搭箭,這一箭射中了張定邊,也延緩了他的攻勢,常遇春這一下多少有些放冷箭的感覺,雖說戰爭不是遊戲,但是總覺得要是能真正面對面的對決可能會更好一些,可即使自己被射中,退出朱元璋水軍之時,仍是無人能夠阻擋,張定邊作了一回趙子龍,但朱元璋可不是曹操,沒有規定不許放冷箭。
此一戰,陳友諒的軍隊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自己也被流矢射中頭顱而死,可張定邊身披百矢,冒死黑夜駕小舟,載著陳友諒的屍體,保護他另一個兒子陳理直奔武昌,返回武昌後,張定邊先將陳友諒下葬,接著把陳理扶上帝位,自己用心輔佐。並積極組織城防,而後朱元璋的大軍圍攻武昌長達四個月也沒有攻下。
老朱最後決定親自出馬,從老本營南京率領大軍直撲武昌,並帶上了徐達和常遇春,張定邊確實無愧其名,大漢國就靠著他一人支撐著了,只可惜神通不敵天命,老朱這時大勢在握,天下間已再無人是他敵手,於是張定邊為幼主陳理請降,陳理投降後被封歸德侯,最後雖被流放到高麗,但終得以善終。
而他自己從朱元璋的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逃到荊襄之間,解甲歸田。他知道大勢已去,這個天下注定歸朱元璋所有了。可他不願歸降,不願背叛自己的結拜兄弟,於是改名換姓,遁入空門,自號沐講禪師,他的不少舊部,也選擇跟著他出家,他便帶著他們開墾了五十多畝田地,種植蔬果自給。多餘的部分,便送給周邊的貧困百姓。不僅如此,周邊百姓生病沒錢醫治,張定邊就替他們到深山中採集藥草,從不圖百姓回報。
洪武十年,張定邊正在西霞山晨練武功。突然林中狂風四起,林木搖曳,落葉紛披。猛一抬頭,見一條斑斕猛虎,正從崗上飛竄下來。那猛虎發現了張定邊,徑直向他衝來。張定邊往右邊一跳,閃在老虎的旁邊,猛一擰身,舉禪杖朝老虎前胛叉去。頃刻間,猛虎鮮血直流,腦漿四濺,張定邊的功夫可見一斑。
在他51歲時,得知了小他12歲的常遇春去世的訊息,在他66歲時,得知了小他21歲的李文忠去世的訊息,在他67歲時,得知了小他14歲的徐達去世的訊息,在他80歲時,得知了小他10歲的朱元璋去世的訊息,老對手們一個一個都走了,包括老對手的兒子、甚至孫子都走了,此刻的張定邊獨自在孤燈下不知作何感想,是感慨良多,還是漠不關心,是不是會說一句,“友諒啊,咱們才是最終的勝利者,因為咱們堅持到最後了”。
或許因為無慾無求,心地善良不求回報,張定邊一直活到1417年,以百歲高齡去世。這時已經是永樂十五年,大明朝都已經換三個皇帝了,活到永樂年間,看到朱元璋死後,叔侄相殘,或許張定邊覺得自己這樣才是一個最好的結局。